西部陆海新通道帮“黔货出山”“黔货出海”

据贵州省政府网站消息,5月9日,一艘载着贵州脱硫石膏的班轮从广西防城港启航,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越南锦普码头,完成了我省脱硫石膏的外贸首航,我省脱硫石膏首次通过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直达东南亚。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蓬勃发展,枢纽化物流网络加快打造,贵州持续创新“物流+贸易+产业”运行模式,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战略中发挥通道作用,促进经济深度融合,综合性国际大通道功能更加完备,挖掘铁海联运潜力、释放物流活力。

外贸首航

创新铁海联运物流模式

“脱硫石膏专列的开行有效缓解我省火电厂处理副产品的压力,又可充分满足东南亚市场建筑材料需求。”作为本次货物组织方,贵州省贵人达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明亮说。

从4月中旬开始,不到一个月时间,脱硫石膏专列开行了13列,陆续将2.1万吨脱硫石膏从贵州毕节运往防城港码头集结,通过班轮出口越南,为贵州脱硫石膏外贸首航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了毕节—防城港—东南亚的铁海联运国际物流新模式。

“今年4月,我们与大方火电厂签订了10万吨脱硫石膏外贸处置合同。”广西天巨贸易有限公司经理陶生易说,将以此次脱硫石膏出口为契机,争取更多的越南水泥厂调整生产工艺并使用贵州脱硫石膏,在今年60万吨订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2025年处置150万吨的目标。同时,计划将出口品类拓展至粉煤灰、煤渣、炉渣等工业副产品。

“此次出口是实现贵州脱硫石膏资源化外运的首列开行,本月计划运输1000箱,约3万吨。”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梁治胜告诉记者,在运输成本方面,较正常运价约降低了三分之一,这也是公司落实“黔货出山”“黔货出海”“公转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具体体现。

枢纽带动

通道运输质效大幅提升

脱硫石膏的外贸首航是贵州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贵州正从单纯的“通道经济”向着“物流+贸易+产业”的发展模式优化升级。

“今年一季度,贵阳国际陆港和清镇国际陆港到发货物5126车24.16万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5万吨的21%。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94列,同比增长324.16%。”贵阳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军表示,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充分激发贵州的区位优势,极大提升内陆地区货物进出港的流通效率,逐步成为贵州省货物出海的重要通道。

贵阳国际陆港是国家重点培育的物流园区中的大型货运场站,位于贵阳综合保税区规划区域,实行“区港一体”协同发展,与铁路站线直接相连。

在充分利用贵阳综保区通关便利化及保税、免税等政策功能优势的基础上,贵州充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黔粤通道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优势,深化与沿海港口、船公司合作,积极推进“公转铁”“散改集”,大力发展铁海联运,推动贵州外贸产品通过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变,经铁路专列运往港口码头,装船后运往世界各地。

如今,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线主通道建设为主,贵阳已经逐步形成了“中有都拉营、东有龙里、南有改貌、西有湖潮”的铁路物流环形枢纽。在贵阳,顺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可以北接渝新欧班列、南连广西北部湾港口,形成南下出海、北上川渝乃至出国的物流通道节点,贵阳铁路沿线从“通道经济”逐步向“枢纽经济”转变。

紧密协作

黔桂拓展西部开放空间

随着贵州—防城港—东南亚铁海直达首航,也意味着通过广西,贵州与东南亚的工业副产品运输会更快捷,进一步提升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能。

2021年4月30日,“都拉营—钦州港”专列首发,1650吨铝矾土从都拉物流港出发,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至广西北部湾钦州港。

这趟专列实现常态化开行,解决了黔桂两地物流运输时间不固定、市场购销需求不均衡、物流成本虚高等问题。这也意味着,贵阳本土产品得以借助新通道“出山达海”,东盟和广西的产品也可上行至西部腹地“出桂入黔”,为两地促进通道经济发展筑牢了物流基础。

目前,贵阳海关正在同南宁海关研究签订共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备忘录,积极推动在广西具备条件的港口推广“一港通”铁海联运快速通关模式,帮助贵州企业扩大出口。同时,全力服务区域企业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让更多的企业享受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服务更多贵州企业通过广西口岸“黔货出山”“外货入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