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福建省政府网站消息,2月24日晚,为期13天的“宁德龙年文旅嘉年华·非遗大集”在蕉城夜市圆满落幕。

“文旅+非遗”,碰撞出新火花。活动围绕“非遗新龙年‘寻觅闽东非遗’”这一主线,借助新春佳节,用“趣、味、戏、艺”多元素业态融合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闽浙粤非遗文化,打造一个涵盖“演、学、展、销、传帮带”的非遗大集,整合了120多项“非遗”项目,包括寿宁北路戏、福安平讲戏、畲族服饰、福安根雕、畲族乌饭、霞浦糖塔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活动开幕以来,获社会广泛关注,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同在春节期间,经过长达10天的航行,宁德造仿古福船“福宁”号,抵达新加坡,与当地市民共同庆祝中国新年,完成“海丝”东南亚之旅,充分展示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魅力。

“福宁”号,体长41.6米,型宽12米,主桅高28米,是目前世界上可用于航海的最大仿古福船,由蕉城区漳湾镇制船师傅们合力耗时近两年打造而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人类航海史上一项伟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于三都澳之畔的漳湾素有“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美誉,福船制造技艺传承数百年,历久弥新。

宁德,山海相依、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勤劳聪慧的闽东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区域文化,积淀了丰裕厚实的文化遗存,域内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宁德工作期间,把闽东的灿烂文化喻为“闽东之光”,倡导“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亲自协调推动闽东畲族博物馆、闽东革命纪念馆建设,并为宁德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树立了榜样。

近年来,宁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各部门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推动我市文化遗产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出台了《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规范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我市设立了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存、畲族文化保护三个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同时,公布实施《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线划定。

此外,我市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若干措施》,全面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包括开展专项整治、制定“一文保一方案”、建立常态化巡查督查机制等,不断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据统计,目前全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9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29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0处。市政府核定公布宁德市第一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264处,174处革命文物、646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列入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3项,省级非遗项目8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2人,数量居全省前列。

文化遗产,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遗产“以用促保”或是新路。

近些年,我市各地不断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活化利用古村落、古建筑,引入社会资本修缮古建筑,引入民宿、文化展示等新型业态,实现以用促保,并将具有代表性的文保单位、博物馆、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展示基地等串联成线,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研学产品等。

靴岭尾村位于柘荣县西北面,距城关5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原是一个“支部弱、村财少、群众散”的软弱涣散村,如今的靴岭尾村已是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以上“网红村”。2020年以来,村财累计达24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3万元。

靴岭尾村第一书记吴雪香表示,近些年,靴岭尾村围绕“清新乡野、文创田园”发展思路,以打造“剪纸第一村”为目标,通过保护和传承弘扬剪纸非遗文化,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金牌旅游村,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

龙潭村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文化传承深厚,村落保存相对完整。2017年,在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带动下,龙潭村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引进文创团队,由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从祖居户中流转古民居,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使用15年,由“新村民”承担房屋修缮改造费用的方式,复活古宅、续写文脉,以文创推动乡村振兴。成功引流大批返乡就业人员,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近些年,宁德牢记嘱托,聚焦打造全国知名的山海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实施“+旅游”,培育形成“研学+旅游”“摄影+民宿”“白茶+文化”“古村落+文创”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寻茶、畲族风情、赶海踏浪、摄影、祈福、纳凉避暑、乡愁记忆等特色旅游产品,“清新福建、山海宁德”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