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传统文化IP激发经济活力

据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前不久,在2025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现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何尊冰箱贴、胸针以及多件青铜器文创产品吸引了参展者驻足欣赏。

“从纹饰精美的工艺品,到工艺精湛的日用器具,每一件重磅展品都凝聚着周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与审美精神,还成为连接古今的创意源泉,为文创开发提供了无限灵感。沉睡千年的周秦文明在当代文创舞台上焕发新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与陕西西凤酒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就青铜器何尊与西凤酒联名款达成合作意向,开启文博与酒业跨界融合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围绕“何尊”这一核心IP,孵化涵盖毛绒公仔、特色食品等多形态跨界文创产品。

“宝鸡是青铜器之乡,通过这样的跨界合作,将有力推动宝鸡文化创意产业从资源展示向IP运营转型升级,为文物活化利用开辟新路径。未来,我们将持续挖掘何尊铭文与青铜纹饰等文化符号的当代内涵,打造更多兼具历史深度与市场吸引力的文创产品。”翟慧萍说。

除此之外,宝鸡一文创团队将宝鸡青铜器元素与景德镇制瓷技艺深度融合,开发出茶具、砚台等文创产品。

“我们的设计团队历时两年,破解了青铜器纹样数字化转译难题,使何尊上的饕餮纹、逨盘上的蟠龙纹通过釉下彩、浮雕雕刻等工艺在陶瓷载体上重现。”宝鸡市星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谈瑾轩说,他们还将打造数字藏品等领域的文化矩阵,让青铜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宝鸡,从青铜器到泥塑,传统文化都在“破圈”生长。

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勾线、彩绘、上漆……10月15日,在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新明泥塑工坊,务工群众正通过一道道工序制作精美的凤翔泥塑。这些泥塑将被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六营村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凤翔泥塑的主产地,村民几乎都会捏泥塑。然而,凤翔泥塑曾因产品单一、市场萎缩而面临传承危机。

前些年,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大胆尝试,在泥里加入纸浆、棉花、面糊、糯米汁等,反复试验,研制出“摔不烂”的泥塑。他还和儿子胡锦伟创新泥塑造型,让产品推陈出新。

“如今,全村有200多户、上千人从事泥塑产业,泥塑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泥塑产业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六营村党总支书记廖卫军说。

为了更好地发展泥塑产业,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10月11日,宝鸡市凤翔区泥塑协会成立。

“我们将用指尖的温度与时代的语言,共同守护凤翔泥塑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技艺传承系统化、艺术创新生活化、传播推广多元化,推动凤翔泥塑薪火相传、焕发新机。”该协会负责人胡新明说。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新的讲述方式和传承方式。如何让数千年前的礼乐文明与当代生活对话?

近年来,岐山县围绕周公庙和凤凰山,打造了集观光、休闲、研学、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周文化景区,复原展示周代建筑、服饰和礼仪,并结合《封神演义》等推出多部实景演艺剧目,让游客深度感受周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宝鸡市的其他传统文化也在以各自的方式“破圈”生长。扶风县的法门寺文化景区通过举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陇县的民间剪纸艺术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只有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才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挖掘和整合本地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宝鸡特色的文化IP,让世界听见宝鸡的声音,看见宝鸡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