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省政府网站消息,10月5日2时,随着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煤榆林化学”)中控室一声轻响,大屏幕“黑”了。不是死机,不是停电,是DMO精馏Ⅱ装置第90天“黑屏操作”。
“就像让工厂进入‘无人驾驶’模式。”“95后”副操万帅帅介绍,“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看’它自己干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陕煤榆林化学煤制乙二醇绿色低碳智能工厂项目榜上有名,陕煤榆林化学成为陕西省唯一上榜的省属企业。这不仅标志着这匹煤化工“黑马”正式跻身国内智能制造“第一方阵”,更意味着中国煤化工行业智能化转型有了一个可供复制的“陕煤样本”。
陕煤榆林化学肩负着建设全球最大煤化工项目——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的重任。该项目占地16.3平方公里,年转化煤炭可达3000万吨,以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为核心,通过煤制烯烃、煤制芳烃两条路径,布局四大领域45种产品,形成现代煤化工、石油化工、高分子材料一体化产业链,推动行业实现融合示范、错位发展、绿色转型,为陕西省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陕煤榆林化学立足科技创新,携手行业巨头,共建化工领域首个5G应用联合创新实验室,实施科技项目40项,申报专利237项,参与制定各类标准13项,引领煤化工产业迈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时代。
走进陕煤榆林化学厂区,只见高塔林立、管廊纵横。传统巡检模式中,操作人员需手持测温仪穿梭于高温高压设备之间,耗时费力且存在风险。如今,这一场景正在改变。
“嘀”,一声轻响,巡检员李超手中的防爆智能终端自动弹出任务清单——乙二醇工厂DMO装置合成三泵房MN再生塔塔釜泵B泵,温度、振动数据采集。他靠近设备,红外探头瞬间完成检测,数据通过5G专网实时回传至数据库,实现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测预警。
“我们的1080条巡检路线、598个点位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陕煤榆林化学安全总监、HSE管理部经理雷鹏介绍,“系统会根据设备状态动态调整巡检频次,真正做到精准防控。”
在厂区高空,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自主巡检。搭载热成像相机的无人机能远距离识别设备异常发热点。“有一次,无人机发现一处法兰轻微泄漏,提前预警,避免了一次事故。”飞控员赵志建回忆道。
目前,陕煤榆林化学的智能巡检、特种作业视频监控、无人机自动巡检等5G应用场景,已开始向行业输出,为煤化工产业智能升级提供样本。随着总投资1760亿元的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全面铺开,一个“链条最丰富、结构最多元、技术最密集、附加值最高”的千亿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正在榆林迅速崛起。
近年来,榆林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探索“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模式,推动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能源陕西实验室等一批科教融合平台在此落地,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日前,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基于富氧燃烧的低温干馏荒煤气提质成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经中国煤炭学会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煤低温干馏领域的空白,可产出高品质的荒煤气。荒煤气可用于合成氨、尿素等农业化肥,适配甲醇、乙二醇、烯烃等化工产品生产,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延伸。
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传统兰炭产业长期承受转型升级压力。如今,这一“痛点”化为“通点”。
“我们致力于打通‘兰炭—煤气—化工’全链条,实现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净’,构建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兰炭产业新生态。”陕西精益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懿表示,公司将积极探索煤炭分质分级清洁利用新途径,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精细化转型升级,为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陕西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煤、油、气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二位,承担着“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任务。
近年来,依托榆林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榆林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陕西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煤油气综合利用,已基本形成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产品、煤基高端化工品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