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新区以发展“硬实力”优化营商“软环境”

据陕西省发改委消息,2024年,铜川市新区持续拓展“三年”活动,积极对标国内一流水平,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市场化基础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在推动基层矛盾矛盾解决方面积极探索,坚持“法院+”模式,化解基层矛盾,构建源头预防、诉前焦点等机制,以更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的政策活动,为群众提供信心法律服务,努力营造道德化营商氛围。环境。

改进服务方式,便民诉讼“提效率”。在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开通了智能POS终端,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支付预交诉费,全面开通实现票据电子化,更加方便。同时设置“党员先锋岗”2个,快速化解各类涉民生案件。适用电子送达平台的3日内向诉讼相关送达诉讼材料和“三书”,近三年共送达4070件,送完成力90.23%,全案案件办理时间,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提升了审判执行效率。对焦点优先重点同意焦点的案件,加大诉前焦点、速裁力度,为节省诉讼时间和成本。为增加速裁程序适用力度,组建由骨干法官组成的速裁团队,不断提高诉前化解及速裁办结案件比例。裁裁团队2021年办理541件、2022年办理1247件、2023年办结1112件。2024年1月至今,适用速裁程序化解纠纷656件,标的为24485.6563万元,办理诉前鉴定案件46件。办结涉企案件128件,挽回经济损失7897万元,走访企业20家,回复涉企法律咨询28个,着力解决企业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

创新改革模式,打通结案“快车道”。主动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到审判执行和诉源治理工作中,着力解决全市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主动向党委报告并积极开展诉源治理工作,与各机关行业、各基层自治组织联动,以法官进社区(村)、法官联系点为依托,采取“法院+”联合调解模式,追求“调解结案+化解矛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目前,新区所在辖区的46个村(社区)建立联系法官。强化多元矛盾解决机制,激发人民热点、行业热点、商会热点等手段和作用,更多地通过非诉渠道解决涉足纠纷进行诉调对接,与铜川市新区道路交通事故人民地震委员会、铜川市医疗纠纷人民地​​震委员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铜川市分公司人民地震委员会实际活动,通过三方地震委员会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问题进行了地震,并建立了司法确认联络制度,快速化解矛盾问题。针对新区建设施工合同、买卖合同等问题多发的情况,积极创新将诉前地震、诉前鉴定和速裁工作相结合。2017年全市首创求助前鉴定工作以来,共适用诉前鉴定方式解决建筑施工类合同纠纷案件3件。建立执行和解运行机制,对拟进入执行程序涉足民商事案件进行“执前和解”,引导各方积极落实,进一步落实执源治理工作。2024年1月至今,以执前和解方式执结案件135件,履行总金额382.67万元;以执行中和解的方式执结案件199件,申请执行标的12290万元,执行额接近11984万元,对进入执行程序案件,努力促进双方完成执行和解获得双赢。

优化普法宣传,源头治理“见实”。以基层矛盾化解为切入点,为管辖局部专职人民地震员和“法律解决人”做专题有效培训,组织提出预防电信诈骗、邻里矛盾化解、环境保护等国家宣讲,深入社区、农村、企业、金融机构、机关单位开展《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普法宣传,推进司法服务“五进”活动,有4名法官干警被聘为辖区部分中小学及幼儿园农村副校长。持续开展“三送三询一回访”民营企业大走访工作,定期提交座谈交流会,向企业发放《企业常见法律风险提示》示及案例典型》《项目建设中涉及建设施工合同常见法律风险指引及典型案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159条》等普法宣传册,引导企业把法律防控风险控制关口前移,通过入驻企事业,实现“申诉一案”促进“治理一片”。坚持党委领导,多方联合参与开展无诉村、无诉社区、无诉小区“三无”工作,推动形成“源头创建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努力建设更多高水平的平安新区,目前无配套创建工作模式,已有3个申报创建“无配套小区”。

用活抗议载体,探索为民“新路径”。以“法官工作室”为活动载体,积极呼吁前抗议工作。在裕丰园社区成立了“送法进万家”志愿服务队,罗红涛法官成立该志愿服务队队长,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论活动,提供切实法律服务,进一步探索“法院+社区”化解基层矛盾的结合路近三年来,红涛法官工作室共接到群众诉求4850余次,每年在诉前化解矛盾纠纷约1000件,每年有近500起诉讼苗头的纠纷没有进入诉讼程序便得到化解,每年有近1500人的群体访视、越级访视矛盾没有升级便能疏导,法官工作室所在的裕丰园社区首先取得国家级、省级“和谐社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