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米高度”彰显“南京温度”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坚持“一把手”统筹协调、“一盘棋”合力推进、“一体化”共建共享,把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管理、公共服务供给等各方面,城市与儿童双向奔赴,更多倾听儿童的声音,更好看见儿童的需要,更加尊重儿童的想法,走出了一条儿童友好建设的“南京路径”。

一、“双一把手”领导,构建“一米视角”的新措施

有力组织保障。南京坚持聚焦顶层设计建机制,构建书记、市长“双一把手”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双牵头”工作协调推进机制,26个成员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证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高位统筹和各部门各领域的深度参与。

有效理论支撑。成立南京市儿童友好发展中心,组建南京市儿童友好专家库,开展儿童友好地方性法规政策咨询评估,围绕儿童参与、儿童需求、儿童预算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南京路径》《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南京市公共儿童设施建设》等系列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有序政策体系。组织编制《南京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战略规划》,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南京市儿童友好学校建设导则(试行)》《南京市儿童友好公园建设导则(试行)》,出台《南京市儿童友好试点单位建设方案》《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建设方案》等系列政策,促进儿童友好服务政策体系织线成网。

二、文教体卫融合,满足“一米视角”的新需求

南京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坚持文教体卫融合的建设思路,把抽象的儿童友好理念变成儿童可感、可触、可亲近的实体场景。

基本建成四级儿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南京市文化馆和金陵图书馆儿童专属空间或服务场次占比超1/3,12个区文化馆、13个区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场次占比超1/2,全市101个街镇、1214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站(中心)100%提供儿童服务。全市共有107个公益性小剧场、654个乡镇放映点,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盛宴。建成少儿图书室(阅读空间)102个,打造家门口的少儿阅读空间,亲近书香,成为南京的城市气质、南京儿童的生活乐事。

率先构建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开发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大力推荐公益优质社会项目,率先在全省实施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便可达到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所及红色阵地纳入课后服务资源统一管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学用相长,被教育部列为“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统筹谋划拓展儿童健身活动空间。坚持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部署各部门、各板块抓紧开展项目储备,谋划好项目建设点位,挖潜城市和社区的“金角银边”,新改建9个体育公园、50片灯光球场,完成全市641套全民健身工点器材更新,努力拓展儿童健身活动空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儿童活动场所18片,面积8491平方米,健身场地36片,面积12121平方米,形成多层次、广覆盖、高品质的儿童友好成长空间。

创新打造全市养育照护服务网络。全国首创“家长养育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多种措施,构建主体多元、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

三、多彩特色活动,激发“一米视角”的新活力

建构城市儿童友好文旅形象。针对研学客群、亲子客群,完善适儿化设施,打造儿童专属线路、讲解导引,提升儿童获得感;开发儿童友好公益研学线路,让“儿童友好”成为南京城市的温暖底色。突破传统景区概念,以儿童友好社区(小西湖、佘村)、试点单位(玄武湖、甘熙故居)建设为示范,让儿童友好的文旅融合场景覆盖到遍布城市角落的文博场馆、历史街区、商业综合体和商圈、城市公园和主题乡村。博物馆里打造“数字长江”“数字红楼”“魏晋风度”等沉浸式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让传统文化资源立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在博物馆长大”“博物馆疯狂夜”等社教活动超1600场次,“到博物馆去”“听博物馆说”已成金陵娃娃新风尚。

深入挖掘南京丰富文艺资源。举办南京文化艺术节少儿美育发展论坛,“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节日文化活动超1000场,“戏聚童年”“小小传承人”《神奇的书》等持续多年的明星品牌,成为孩子开拓眼界、感悟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鸡笼山下文学课”邀请上百位名师,共创百节文学课,借助“元宇宙生态平台”沉浸式体验古籍中的山水人文,吸引1万余名儿童参与。创新推出“宁育未来 童乐一夏”全市中小学生暑期特色活动,举办了“小小建筑师”公益研学班、乡村主题研学实践、体育冠军面对面等系列活动,丰富儿童多彩生活。

厚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文化底蕴。梳理红色资源点160余处,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平台”,持续推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程,实施红色基因传承计划,开展寻访红色研学、强国少年说等活动,组织3万名“红领巾讲解员”分批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面向困难家庭、特殊儿童,设置“大手牵小手 金陵文博行”“杖走南京”“服务传递爱”等专属游学体验项目109期,服务儿童近4700名,助力儿童健康阳光成长。“诗游南京+触摸自然”诗歌体验活动,每年组织视障孩子感受南京美好春天,成为南京参与“世界诗歌日”全球交流的特色活动。

四、优化社会环境,拓展“一米视角”的新场域

高标准实施儿童友好社区创建。落实南京市政府“建设45个儿童友好社区”民生实事任务,继续开展市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组织各区做好第三批儿童友好社区创建申报培育工作,围绕“五大”友好制定建设方案,举办2024年度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培训、评审,确定第三批南京市儿童友好试点社区55个,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年度民生实事。

启动儿童友好街区实事项目。聚焦儿童民生需求,申请财政资金165万元,精心谋划儿童友好街区建设,编制《南京市儿童友好街道建设指引》,对初稿进行研讨会商,已完成初稿任务;开展儿童特色街区调研,走访街区建设现场,广泛征求街区建设意见,通过评审培训,最终将确定南京市首批10个儿童友好街区。

创新开展儿童友好联盟建设。启动南京市儿童友好社区联盟建设项目,通过调研摸底、培训赋能、结队联建等服务,引导社区围绕宁童心⋅红色诵读;宁童建⋅社区美化;宁童学⋅文化传承;宁童享⋅好物漂流活动;宁童乐⋅农耕体验五大主题,开展暑期活动,完善儿童友好社区自我发展、良性成长的长效机制。

下一阶段,南京将继续强化儿童友好建设研究、指导、督促的工作职责,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培树一批头部标杆。依托试点单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试点品牌,打造一批试点阵地,开展一批试点活动,推动完善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标准,构建儿童友好服务联盟,促进各板块有机衔接,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多元参与、多方建设的有效路径。

发布一批建设成果。及时总结梳理南京儿童友好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召开儿童友好建设发布会,展现近年来南京儿童友好建设优秀成果,开展儿童友好论坛,优化南京儿童友好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南京儿童友好城市影响力。

制定一套儿童参与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完善儿童诉求表达、决策执行、监督评估、意见反馈全周期参与,推动优秀儿童建议落地、成果转化运用,将儿童参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为广大儿童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美的环境、提供更多的服务。

来源:社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