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吉林省文旅产业发展亮点采撷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从蓝冰出圈到冰封玫瑰爆红,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净月潭的冰雪不止于景观,更成为能与游客共情的‘有温度的记忆’。”谈及长春净月潭近年来的文旅创新,景区宣传和信息技术部部长徐巾晶话语热忱。

2021年,净月潭“梦幻蓝冰”火爆出圈,在徐巾晶眼中,这是“自然馈赠与技术赋能的双向成就”。蓝冰作为透明浅蓝色多晶冰体,通常仅见于冰岛等高寒地区,而净月潭凭借优良生态与优质水源,形成了纯洁无杂质的冰层,造就了这一独特自然奇观。

“冰雪创新从不是‘为了新鲜而新鲜’,而是要让景观接住游客期待,成为愿意分享的‘情感锚点’。”徐巾晶介绍,为放大蓝冰价值,近年来,长春净月潭景区以湖面轮廓为灵感构筑“蓝冰爱情海”,以“心心相印”为主题塑造爱情地标,精准的情感定位让长春净月潭首个“蓝冰季”景区接待量同比大幅增长,不少游客专程从外地赶来打卡。

对游客情感需求的精准回应,成为净月潭文旅创新的核心逻辑。2023年雪季前的创意策划会上,“如何让雪的‘浪漫’与游客‘记忆’深度融合”成为焦点。“不愿做千篇一律的雪地告白墙,要找兼具冰雪纯净与情感温度的载体”,基于此,“冰封玫瑰”创意应运而生,再度引爆社交平台。

如今,长春净月潭的冰雪创意仍在升级。徐巾晶透露,依托独特森林资源,2025—2026新雪季长春净月潭蓝冰与冰封玫瑰将如期回归。“作为城市冰雪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景区将不断探索,冰雪新产品、新场景将不断涌现,让冰雪有温度,为长春冰雪旅游注入持久活力。”

北大湖:大幕再启

10月25日清晨,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内,数百名身着专业装备的滑雪爱好者从洁白雪道俯冲而下,雪板犁开积雪的声响与欢呼声在山间回荡。

作为东北今年首个开滑的滑雪场,北大湖以一场精彩的首滑盛宴拉开了2025—2026雪季的序幕,更凭借亮眼的预售成绩和全面升级的硬件设施,为冰雪旅游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此次首滑的顺利启幕,源于北大湖对“造雪黄金窗口期”的精准把握。

10月17日,北大湖迎来今年首场自然雪,次日清晨全山雾凇环绕,夜间气温持续跌破冰点,为造雪作业创造了绝佳条件。“我们350余台意大利天冰造雪机随即全速运转,日夜不间断造雪,为首滑打下了坚实的雪质基础。”北大湖滑雪度假区销售总监闫帅介绍,为确保首滑体验,度假区不仅对星光大道、阳光大道等核心雪道进行平整翻新,更创新性招募300名资深雪友担任“雪质检验官”,通过专业视角为新雪季雪质把关。首滑现场,来自东北各地的雪友们纷纷为雪质点赞。

首滑的火爆场景,早已在预售数据中显现端倪。闫帅透露,北大湖自今年3月起便启动新雪季产品预售,通过自营商城、携程、抖音等多平台联动开展4轮预售,累计预售金额已超1.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客源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上海、南京、厦门、深圳等地20家滑雪俱乐部已提前签订开板协议。

包括北大湖在内,“十四五”期间,我省5大滑雪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成为国内唯一冰雪资源普查试点省份。2024—2025雪季,我省接待游客1.7亿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2950亿元,冰雪产业生态实现结构性跃升。

长白山:天路护航

10月25日清晨,薄雾弥漫长白山北景区的盘山公路。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驾驶员赵顺基稳稳握住方向盘,目光始终锁定前方路况——这条蜿蜒的山路,他已安全行驶了19年。

“每个弯道的减速点和转向时机,早就刻在心里了。”说话间,赵顺基已平稳转动方向盘。通往天池主峰的山路长达10.2公里,密布72道弯,海拔从1700米攀升至2600米,对驾驶员的专注度与操控技术要求极高。

“现在的路况和早年比真是天壤之别。”行过一处险弯,赵顺基回忆道。2006年他刚入职时,坑洼的水泥路面让车辆颠簸不堪,游客颇有怨言。如今道路平整,防撞护栏沿山势延伸,车载北斗系统实时监控行驶轨迹。“防疲劳驾驶监测系统设计贴心,一旦检测到驾驶员打哈欠或闭眼超3秒,立即发出警报。这‘科技保镖’给安全加了道硬防线!”

路况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为景区突破客流瓶颈奠定了基础。从驾驶员成长为北景区运营一部经理的王立军感受颇深:“以前冬季是实打实的‘淡季’,日均游客几十人、百余人,春节峰值才勉强破千。最近两年彻底变了,每年11月起日均接待量就达数千人,高峰时上万人,‘淡季不淡’成了常态。”

客流增长的背后,是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在赵顺基看来,过去开车是谋生,如今驾驶员更要当好“活地图”“安全员”和“服务员”。“为身体不适的游客协调药品、帮忘还大衣的游客垫付租赁押金,这类事情早成了工作日常。”他介绍,公司每月组织应急演练,新司机必须跟车半个月、通过考核才能独立上岗,“大家都明白,安全是旅游的根,根深方能叶茂。”

15分钟后,车辆稳稳停在天池主峰停车场,游客们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从坑洼土路到智慧护航,从冬季冷清到四季兴旺,赵顺基手中的方向盘,默默见证着长白山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

“今年沈白高铁开通了,未来游客肯定会更多。我们这些老驾驶员也得不断学习,跟上发展步伐。”眺望雪山,赵顺基盘算着接下来要多学冰雪运动知识和多语言服务礼仪,以更专业的姿态服务远方来客。送别游客后,他驾车下山,很快又载上新一车期待,再次向天池主峰进发。

长春:新民向新

“逛完博物馆,转身就能扎进烟火市集,这条老街太会了!”10月的长春秋意正浓,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漫步新民大街,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里触摸城市记忆,又在沿街市集上品味人间烟火,一天的行程充实又惬意。

新民大街,这条全长1445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以博物馆为核心引擎,以新民市集为活力纽带,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间架起桥梁,交出了亮眼的文旅答卷。

作为街区更新的“核心钥匙”,今年新装亮相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成为游客读懂长春的首选地。馆内通过实物展陈、AR复原等多元形式,串联起新民大街从“顺天大街”到历史文化名街的变迁,那些见证城市兴衰的“大屋顶、两排树”建筑风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重现当年场景。

街区活化的成效,更体现在新民市集的火爆人气中。今年8月首周开市,这条周末封闭的步行街区就迎来近70万人次客流。市集上,30家吉林老字号与29家特色店铺相映成趣,满族刺绣主题饮品、漆扇非遗展等“文化+商业”融合业态,让老味道与新潮流碰撞出别样火花。“没想到非遗手作这么受欢迎,两天销售额顶平时半个月。”一家非遗工坊摊主说。

以新民大街为“轴”,桂林路、红旗街商圈为“翼”的联动模式,更释放出乘数效应。数据显示,市集首周就带动两翼商圈客流量增长10.76%,销售额达4220万元,环比增长14.6%。不少市民逛完市集,顺路走进桂林路感受夜间烟火,或前往红旗街体验有轨电车文旅专列,形成“一轴引领、两翼联动”的消费新格局。

夜幕降临,灯光为百年建筑镀上暖光,市集的吆喝声与博物馆的静谧相得益彰。新民大街用博物馆守护城市记忆,用市集激活消费活力,在1445米的街道上,书写着长春“以文塑旅、以旅兴商”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