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G334探访桦甸金色文旅之路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驶入G334桦甸段,林海苍茫间,厚重的“金色”气息扑面而来。素有“中国黄金第一矿”之称的夹皮沟金矿,自1820年被采参人偶然发现以来,已拥有两百多年采金史,如今,它正书写着从百年金矿向文旅新地标的崭新篇章。

百年金矿 书写传奇

步入夹皮沟镇宝戏台金谷景区建设现场,在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的讲述中,那段“长白山下黄金国”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1820年夏,几位来自蓬莱的采参人沿苇沙河走进长白山,意外发现河中的“星河碎金”,揭开了这座“黄金王国”的传奇序幕。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这里日产黄金高达500余两,月产逾1.5万两,年产近20万两。

在夹皮沟金矿的发展历程中,“韩边外”韩宪宗及其家族谱写了重要篇章。他带领工人惩恶扬善,立规治矿,使矿区秩序井然。甲午战争时期,其孙韩登举率700多名猎户奔赴辽阳前线;沙俄入侵时,他们又誓死捍卫金矿主权;抗战期间,这里更成为抗联的重要秘密补给站。

1945年,夹皮沟金矿成为最早回到人民手中的黄金矿山。新中国成立后,矿工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造了辉煌业绩:1952年至1958年间,累计产金10.6吨,占全国黄金总产量的23.8%;1971至1980年,产金13.03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43%,重夺全国首位。如今的夹皮沟金矿隶属于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黄金生产的重要矿山,先后荣获“中国黄金第一矿”称号,并于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文旅新生 金脉传承

虽近初冬,但在中国黄金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现场,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依山而建的建筑主体已粗具规模。作为G334桦甸段工业旅游的重要节点,这座正在崛起的博物馆将通过矿石展品、历史场景复原等方式,让两百年的黄金文化与爱国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项目负责人吴小强指着规划图介绍,景区规划了纵向的文博参观轴和横向的自然观光轴。文博参观轴从山脚延伸至山腰的矿洞体验区,黄金博物馆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核心建筑。博物馆内部按照采金流程布局,运用先进技术展现黄金的开采、冶炼全过程。同时,跨山交通连廊的设计不仅方便游客通行,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感。

在这个正在崛起的黄金文化旅游区,“金色”并非孤立存在。走出黄金博物馆,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满目苍翠便映入眼帘。游客既能探索黄金文化的奥秘,又能沉浸于林海氧吧,形成“金绿交融”的独特体验。

这种“文化+生态”的组合,不仅让神秘的黄金文化和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更避免了与其他地区同质化竞争。G334如同一条纽带,将金色文化、红色记忆与绿色生态串联成链,让“金色”成为桦甸段文旅大通道的鲜明标识。

文化传承 奋斗永续

规划图上,设计者将厚重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旅体验:游客服务中心、宝戏台、韩边外宿集、黄金阁酒店等设施相互串联,共同构成以“黄金文化+工业旅游+红色研学”为主题的文旅综合体。

据桦甸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汤怀冬介绍,项目总占地6.3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客服中心、宝戏台、韩边外宿集等设施,预计2026年夏季投入运营。“在韩边外时期,这里曾有近5万名矿工。为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韩边外特地修建了宝戏台。”汤怀冬说,新建景区将恢复这一功能,打造多功能舞台,运用3D全息技术演绎以韩边外和抗联为主题的剧目。

景区规划充分彰显“金色”特色:设立黄金饰品交易中心,依托中国黄金品牌保障质量;打造“金玉良缘”婚庆平台和“金榜题名”学子祈福项目;将原有办公场所改造为90间客房的黄金阁酒店。同时,与毗邻的魏拯民将军事迹展览馆联动,形成“金红辉映”的独特体验。

项目经理吴小强表示:“黄金博物馆一期工程涵盖主馆和接待大厅两大区域。项目自今年7月进场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土建地下室和钢结构主体安装。项目进行中,得到桦甸市供电公司、文旅、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了施工进度,我们计划今年底完成钢结构主体封顶,明年5月31日前完成主馆所有项目建设。”

据了解,在施工过程中,桦甸市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深入中国黄金博物馆建设现场,把施工用电保障作为核心任务开展专项服务。针对博物馆施工工期紧、用电需求大的特点,服务队主动对接建设单位,详细了解用电负荷、供电时长等需求,制定个性化供电方案。文旅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服务队提前介入“宝戏台”黄金小镇迁改工程,组建专项工作小组,与项目方反复沟通设计方案,力求在保障迁改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用电影响。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拆迁现场140余户撤电工作,为项目后续推进扫清电力障碍。

从1820年的偶然发现,到如今的文旅新篇,夹皮沟金矿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蜕变。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承“金色”文化,绽放“金色”光芒,为G334文旅大通道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