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肉牛产业发展综述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近年来,蛟河市深入实施“千万头肉牛”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念好“养牛经”,做强“牛经济”,让“一头牛”牵出了一条增收产业链。肉牛产业成为蛟河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亮点。

一个市场带动多方受益

市场内,最为活跃的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经纪人了。经纪人与蛟河市的血脉相连,来自蛟河市委市政府全力发展肉牛产业的长远规划。

蛟河黄牛养在长白山余脉,品质远近闻名,吸引着全国各地经纪人。发展肉牛产业,蛟河市委市政府搭建了一个养殖场户与市场的交易平台。起初,每个集只能成交几十头到上百头黄牛。现在,每个集能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牛交易量能达到两千头左右,年交易量能达到15万头~20万头左右。

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推动肉牛产业稳步发展的新征程上,蛟河市努力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品质做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抓顶层设计。精心编制《蛟河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制定《关于调整肉牛贷款政策办法》,贷款额度由5万元提高到10万元。投资50万元,对城南交易市场路面铺设了柏油,建设了交易隔离圈舍等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交易市场功能。

一系列“组合拳”,让蛟河市在肉牛产业发展之路上脚步更稳。在发展的思路上,蛟河市持续推广“小规模、大群体,整村推进、分户饲养”的肉牛养殖方式,鼓励通过自繁自育扩大养殖规模,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

推动肉牛产业稳定发展,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问题是关键。“政企银担”合作是一条稳健的路径,蛟河市为此出台了《关于调整肉牛贷款政策办法》。

今年蛟河市为368户发放“致富牛贷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2265万元。蛟河还推出了“牛脸识别+银行+保险”模式,出台养殖保险相关优惠政策,通过银行保险联动发放肉牛活体抵押贷款,有效减轻了农户的养殖压力。

“牛脸识别”让养牛上保险成为助力养殖业发展的另外一条资金渠道。只要打开手机轻轻一扫,记录这头牛的生物特征,就能生成每头承保牛的唯一生物特征数字身份,从而建立牛脸ID库,对牛进行电子化管理。

据介绍,去年,蛟河市肉牛保险工作投保4308户、近5万头;理赔1556头,理赔金额2267.7万元,激发了养殖户发展养殖业的热情和信心。

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也不可忽视。近年来,蛟河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正逐步加强,创建了1个省级标准化繁殖改良点,完成肉牛繁育服务站点备案93个、肉牛繁殖改良员备案100人,为畜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2023年末,蛟河市肉牛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分别达25.87万头、15.68万头、10.19万头,同比增长21.91%、14.62%、35.14%,百头牛场22个,千头牛场4个。

一系列规划构建绿色循环发展蓝图

肉牛产业,发展成绩可圈可点。蓝图,蛟河市委市政府已在筹谋:新建8个百头牛场;通过招商引资力求在肉牛屠宰加工,以及全产业链发展方面要实现大突破;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继续推进肉牛冻精生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坚持“污染资源化—资源循环化”,全力打造“种植(繁育良种,秸秆饲料化利用)+养牛(粪便原料化利用)+粪污处理+有机肥加工”的绿色循环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

蛟河市秸秆资源丰富,年产秸秆80万吨,这是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的基础。2023年,蛟河市存栏肉牛15.68万头,按照每头牛消耗2吨秸秆计算,全年消耗秸秆为30多万吨,扩大肉牛养殖再生产潜力很大。

养殖肉牛所产生的粪污,经过沉淀发酵后,变成有机肥用于还田,秸秆经过加工后变成青饲料、青储及黄储,从而形成种养循环,实现了生态养殖。

而那些已实现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已发展成13个村级粪污收贮点并正在发挥作用。《蛟河市畜禽粪污处理中心运行总体方案》初步形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94%。

擘画蓝图定方向,久久为功立潮头。“我们不只是要养好牛,而是要努力朝着打造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做好肉牛产业大文章的方向奋力前行。”蛟河市委市政府班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步伐坚实。

即将开工建设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就是蛟河市布局肉牛全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