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南省政府网站消息,7月15日,桃源县漳江街道高桥社区,种粮大户乐在福的农田里,旋耕机轰鸣作业,粉碎后的秸秆被翻进泥土里,化作土壤的天然“营养餐”。乐在福告诉记者:“以前的秸秆一烧了之,污染环境,现在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打碎秸秆,既肥了地,又省了工。”
乐在福流转1200亩农田种双季稻,今年早稻丰收,亩产约600公斤。然而,在2022年以前,他流转的农田因土壤板结等,稻谷歉收。乐在福只好向桃源县农业农村局求助。专家“田间会诊”发现,这片耕地严重酸化,致使作物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病虫害多发,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
土壤健康才能端稳“饭碗”。以往,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农民为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耕地酸化。桃源县pH值≤5.5的强酸性耕地达56.27万亩,治理迫在眉睫。
2023年,桃源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桃源县与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共同开展酸化治理研究,探索出“古法新酿”耕地酸化治理。一方面,传承土壤改良古法,采取“石灰质+”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包括撒施生石灰和土壤调理剂、种植绿肥还田、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措施;另一方面,融合智能监测、土壤检测、机械化作业等现代科技手段。
“现在的土地越来越软,土壤肥力增加,病虫害减少了。”乐在福告诉记者,耕地酸化治理让水稻亩产提升25至50公斤,化肥用量亩均减少约15公斤,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县里已有8万多亩酸化耕地得以‘再生’,pH值从治理前的5.17提升至5.47,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千克增加0.27克。”桃源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陈志军介绍,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后,全县每年化肥减量约1500吨,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