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疮疤”变身生态发展“聚宝盆”

据湖南省发改委消息,昔日“矿业疮疤”变身“矿山公园”和生态发展“聚宝盆”,这是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宏安石煤尾矿的蝶变。宏安石煤尾矿属《2021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内容之一,位于益阳市赫山区泥江口镇南坝村,2018年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重点案件督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该矿区将精准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振兴新路。

铁腕治理

打赢生态修复攻坚战

宏安矿业煤矿于2011年开始大规模露天开采,粗放型开采方式造成河流淤塞、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一度停滞。

遗留问题不仅造成生态“疮疤”,更是当地居民的“心病”。为此,各级党委政府直面矛盾、担当作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矿山,精准高效高质实施生态修复。

高度重视,凝聚合力。省市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决策部署,三级纪委监委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宏安矿业污染环境问题列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清单展开拉网式排查,同时建立高位高效推进机制。

明确要求,高效推进。明确“一线总指挥”,制定“作战计划图”,压紧压实治理责任,区级层面出台包括《赫山区石煤矿山关闭治理工作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对治理目标和标准、时间节点、治理路径等关键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科学施策,靶向治理。科学编制、不断优化“一矿一策”治理方案,扎实推进矿坑污水处理、废渣回填、矿区生态修复等决策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完成废水处理6.4万立方米、废渣处置49.5万立方米;挂网喷浆1.1万平方米;复土复绿10.1万平方米,草皮铺设12.8万平方米。矿区及流域内农田换客土治理基本完成,污染土壤得到有效处置,治理面积达到18.5万平方米。

长效管护,巩固成果。健全信息沟通、联合执法机制,组织环保、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进行常态巡视,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构建“地方政府主导—第三方公司参与—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支持”工作格局,对后续矿区范围内的地表水、地下水、周边土壤和处理后渗滤液等进行定期监测评估,确保石煤矿山整治不反弹。

点“绿”成“金”

推动实现“三效齐升”

切实汲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教训,积极探索治理后矿山的综合利用,实现矿山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齐升”,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多方筹资,夯实基础。通过政府垫资、立项争资、企业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科学推进解决矿区重金属污染周边良田问题。整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推进矿区周边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全面改善矿区周围生产生活环境。

科学施策,调整产业。学习借鉴河南、湖北等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在严格管控区种植艾叶,发展艾草产业,达到治理耕地和发展产业双重效果。矿区所在地南坝村共投入1240万元,种植艾草2300亩,积极筹建占地面积4850平方米的“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基地。

技术赋能,集约发展。深入推进“筑巢引凤”行动,着眼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推动“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基地与科研单位间的战略合作,将科研单位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生产优势。目前,已与湖南省农科院等10余家单位达成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意向。

逐“绿”前行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精准规划,科学指引。在市区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指导下,属地泥江口镇党委将矿区周边的全面振兴纳入全区乡村振兴整体规划,通过充分调研、吸纳民意,将宏安尾矿治理纳入泥江口“神秘小镇”的总体规划格局,实现矿区、产业、旅游等价值的深度融合,致力打造“十里荷花、百亩茶园、千亩艾叶、万亩竹林”。按照规划,年底可建成一个含乡村振兴农副产品仓储中心、现代农民培训学校、农副产品展示馆,艾灸中心、农耕文化艺术馆,集休闲娱乐、农家体验、竹艺展示、户外活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村企联动,抱团发展。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招商+公司”经营模式,主导艾草种植、艾产品生产销售及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一方面,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全面整合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源,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种植经验,扩大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另一方面,借助“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基地,加强产品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产品运营与宏安矿业生态环境教育警示基地融合,联动打造区域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桥头堡”。

培塑产业,创新业态。全力发展以艾草种植为基础、以艾制品精深加工为主体、以灸疗服务为依托、以文旅康养为支撑的文旅大健康生态产业。目前,已发展多家艾产品制作公司,力推艾柱、艾枕、艾被、艾香包等多元产品,着力打造艾产业全链条体系,“小艾草”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发家致富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