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打造茯苓完整产业链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据湖南省发改委消息,靖州是中国野生茯苓纯菌丝种发源地,有“中国茯苓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靖州县委、县政府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与价值利用水平,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实现路径,持续推动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靖州县2021年鲜茯苓年集散量占全国的70%,出口(含转出口)占全国1/3,茯苓产业总产值31.8亿元,已成为全国茯苓科技文化推广中心、全国茯苓科研研发基地、全国茯苓集散地,是全国茯苓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区域。茯苓产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农业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高起点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44个单位为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强化政府引导,加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推进力度,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形成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整体合力。出台了《靖州县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27)》,明确了“一园、两区、三基地、四中心”的发展定位,为茯苓产业价值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破技术瓶颈,助力增产增收

近年来,该县通过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院校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菌种优选、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开展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多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得以突破。广泛应用的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术每年能节省2万吨以上的松材资源和大量栽培用地,而且产量高、无农残、重金属含量低,确保产业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致力标准化建设,打造品牌“升级版”

为确保茯苓菌种和产品质量,打造靖州茯苓闪亮名片,该县加强茯苓区域公用品牌开发和保护,全流程使用靖州茯苓品牌,扩大靖州茯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做好标准化建设,制定并严格执行《靖州茯苓菌种》等4个省级地方标准。加强对茯苓原料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流程管控,实现茯苓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

目前,“靖州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入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功创建茯苓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及其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茯苓质量安全示范区。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该县还不断加强茯苓全产业链发展,鼓励企业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开发出2个抗癌新药、6个其他国药准字药品、80余个健康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依托全国首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平台,依靠靖州排牙山国家林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建设了马园万亩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新推广“中药材+林下经济+科研科普+休闲康养”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拓宽交易流转渠道,产品供需精准对接

以平台为载体,该县已建成茯苓交易中心,内设茯苓展示中心、茯苓仓储物流中心、茯苓小微企业标准化厂房、茯苓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茯苓研发中心和茯苓定价中心。

目前,鲜货茯苓市场、茯苓加工贸易中心投入运营,集聚小微企业和加工户200余户,中国茯苓(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启动建设。在全国首创“多层次智能可视化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探索“三层剥离、多权叠加”模式,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土地经营权,对多权属状态、多生态产品种类进行登记确权和智能化权属管理,各项林间生态指标接入电子交易平台。

共享“绿色福利”,推动共同富裕

该县通过持续抓茯苓产业,广大群众从中尝到了“甜头”,投身茯苓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2万余户5万余人从事茯苓产业相关工作,其中脱贫户4100余户,人均增收4700余元。补天药业在太阳坪八龙的茯苓种植基地成为了湖南省目前唯一的茯苓GAP种植基地,带动农户128户426人,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同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26家,2022年上半年全县茯苓产业实现税收2800万元,增长31.2%。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该县推进“五个链接”,实施“十个带动”,茯苓产业链接了35个村,每村可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