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发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灭活疫苗(SD0835株)正式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标志着哈兽研在国际上率先分离出基因C型的牛副流感病毒SD0835株。今年以来,哈尔滨科技创新工作多项关键指标显著提升,一批重大成果落地见效,展现出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十四五”时期,哈尔滨市以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实践地、吸引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强磁场和国际科技合作向北开放新高地,扛起建设“创新龙江”省会担当。

从多点突破到整体发力,科技攻关铸就“大国重器”

2024年2月27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建造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通过验收。这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可以综合模拟低温、真空、电磁辐射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被称为“地面空间站”。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聚焦航天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我国首个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环境耦合效应试验研究平台。

这一重大装置的建成投用,标志着哈尔滨在科技创新前沿为国家再添“大国重器”。截至目前,该装置已在服务生物育种、商业卫星等领域提供各类试验检测超千次。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与23家单位合作开展诱变育种实验,还与20余个地方单位携手创新育种技术、培育种质资源,涉及近20种作物;同时为近20家民营企业提供试验测试服务,助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航天、农业、医学等领域绽放光彩。

2025年1月13日11时,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首批组网卫星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以“一箭十星”方式成功发射。10颗首批组网卫星中,有8颗来自“工大卫星”。

擎天探海,志在强国。哈尔滨科技迈向太空深海——哈工大铝基复合材料等多项硬核技术助力嫦娥六号月背“挖宝”,哈工程技术团队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提供核心关键结构工艺设计方案,德沃科技“自走式智能玉米籽粒收获装备”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哈尔滨正用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哈尔滨市科技部门建立起重大科技项目库,仅前三个季度就推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32项,突破高温钛合金制备、大型冲击式转轮等产业关键技术46项。“冰城科技”在向新求变中锻造科技硬实力,展现出从多点突破到整体发力的蓬勃生机。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高效转化做大“科技增量”

组织规模型路演、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举办技术经理人训练营、链接国内知名金融资本……刚刚成立一年多的哈工大先研院,已成为推动冰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环哈工大创新创业生态圈的关键承载与起步区域,哈工大先研院为项目提供全过程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在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等多个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布局项目集群,推动“硬科技”落地变现。目前,已吸引50多位高端人才创业、46家企业入驻。其中,依托哈工大科研团队新生成企业31家,超前3年总和。截至目前,哈工大先研院挖掘储备60余项“硬科技”成果,与超百家投资机构合作。如今,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顾虑明显减少,创新创业氛围热烈,仅今年上半年就新成立哈尔滨卓越动力、黑龙江纳智擎光等16家企业。

展开哈尔滨“创新地图”,群星闪耀的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宛如一片孕育科技希望的沃土,焕发勃勃生机。哈尔滨4个创新创业生态圈累计生成的科技企业数量已达133家,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动能。生态圈内,校所与在哈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技术交易十分活跃。2024年以来,累计达成123项技术交易,合作资金总额1.47亿元。

2023年11月,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建成投用。科技大市场创新“科技服务+技术交易”模式,设立“汇聚、展示、评价、交易、金融、服务、培育、衔接、合作”九大功能板块,成立了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哈工大、哈工程等在哈高校院所及多个金融机构、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理事会,全面强化科技成果交易双方对接服务。

益生菌技术契合健康消费趋势、全谷物食品有助于血糖血脂管理、特色肉制品实现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的转变……在7月3日举行的哈尔滨科技大市场“东农专场”功能性食品成果推介会上,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推出的多项具有突破性的食品科技成果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

“东农专场”推介会只是近年来哈尔滨科技成果加速培育转化的一个缩影。哈尔滨科技大市场瞄准国家、全省及本市战略需求,集中科技资源力量开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有效衔接、有机融合,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2024年末,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引入“赛马”运营模式,由黑龙江交易集团与哈尔滨创业投资集团协同发力:前者依托全省唯一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资质,构建高效线上技术交易链条;后者发挥资本运作、人才服务、孵化加速优势,深耕线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两强并进、各展所长”的创新机制,以及“线上+线下”的协同模式,让服务精度与效率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哈尔滨科技大市场已引入17家概念验证中心、20个中试熟化平台、33家科技金融机构,构建起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全周期的服务生态。从技术评估到成果落地,从人才匹配到资本注入,创新要素在这里高效流动,交出技术交易额超5000万元、助企融资1.74亿元的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哈尔滨坚持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要发展,在科技大市场新机制推动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顺畅高效,依托高校、院所、企业三大策源地,推动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年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0项。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培育高企激发“内生动力”

哈尔滨市不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三级培育体系,精准服务高企,落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等政策。2020年以来,全市高企数量连续3年“井喷式”增长,分别增至1182户、1751户和2302户。2022年,实现高企县域全覆盖。2024年,完成3个批次1412家高企认定推荐,高企总数达到3041家。

“十四五”时期,哈尔滨集中力量精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年度“申报优选库—重点培育库—中远期储备库”三级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达3000余户。近两年,新认定高企70%以上来自培育库。

哈尔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核心抓手,加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精准服务,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院所和重点实验室,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深哈产业园、中国星谷等载体,为领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培育出新光光电、惠达科技、安天科技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标杆企业。

截至目前,哈尔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2020年的2.5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30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40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