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季,赣州全面铺开“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其初衷本是借统一款式规范混乱的校服市场、守护教育公平底线,可政策落地后却彻底沦为“乱象聚集地”,多重隐患浮出水面:校服销售端鱼龙混杂,资质存疑摊贩与品牌厂家混作一团,销售点高度分散且缺乏监管,甚至出现烟酒店跨界代售的荒诞场景——学生校服与烟酒相邻陈列,场景错位感十足;价格层面,低价竞争的苗头已显,小商铺与品牌欢迎店为抢市场掀起价格战,难免让人担心会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压缩成本的现象;更让家长无奈的是,售后体系完全缺位,当问到若出现校服出现起球、掉色等质量问题时,遭遇商家推诿扯皮,回答含混不清。
渠道失控:烟酒店跨界销售,荒诞背后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
“小区门口的烟酒店竟然在卖校服,孩子的衣服和烟酒摆在一起,太离谱了!”赣州家长李女士的吐槽道出了普遍焦虑。如今在赣州校园周边,校服销售点已从文具店蔓延至便利店、烟酒店甚至路边地摊,仅学校周边几公里内就有十几家售服点,多数恐未取得服装经营资质。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商家悬挂“中国校服十大品牌”招牌,实为虚假宣传。
校服,是行走的美育教科书,展现“这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和“这一群”学生的精神风貌。其销售场景本应与“学生成长”的核心需求相适配,但在赣州,校服却被塞进烟酒店的货架,与烟酒等成人商品相邻陈列,刺鼻的烟酒气味附着在棉纤维面料上,即便反复清洗也难以完全去除。这种场景错位,首先消解了教育的严肃性——当学生穿着沾染烟酒味的校服走进校园,当家长在售卖烟酒的场所为孩子选购衣物,教育本应有的纯净与庄重被商业利益轻易打破。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引导。烟酒店作为烟酒销售的主要场所,本身就需严格遵守“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规定,而校服的入驻,却让未成年人频繁出入这类场所,间接接触烟酒广告、包装,甚至可能目睹成人购买烟酒的场景。这种“被动接触”,与校服所倡导的“健康、积极”的校园价值观形成强烈冲突,违背了“通过校服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政策初衷,沦为商业利益凌驾于教育需求之上的典型缩影。
价格内卷:低价竞争雏形初显恶性循环,质量防线恐失守
赣州校服销售市场的价格分化,一套最高限价80元的校服,销售价格会相差20元。这场看似“惠及家长”的价格战,实则暗藏隐患——极易出现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竞争,最终恐形成“低价→降质→再低价”的恶性循环,步步击穿“保障学生安全”的质量底线,与政策“规范市场、守护健康”的初心背道而驰。
为争夺客源,部分商家还推出“买校服送文具”“多买多赠”“三件八折”等促销活动,进一步拉低市场价格。这种无序的价格绞杀,会让很多厂家陷入“不降价无客源,降价则亏本”的两难境地,也让家长陷入“贪便宜怕劣质,选贵的又不甘心”的选择困境。
权益悬空:民主决策缺位,隐性强制购买
各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均明确划定了民主决策的“硬门槛”——学校选用或更换校服,必须获得80%以上家长的书面同意,这一规定本是为保障家长知情权与参与权,让校服政策贴合实际需求。但在赣州“一市一款”校服政策落地过程中,这一要求却沦为“纸面条款”:多位家长直言,全程未参与任何投票决策,甚至连意见征集的通知都未曾收到,“学校只是开学前发了条通知,说要换统一校服,让我们自己去买,完全没问过我们同不同意”。
政策还明文规定“自愿购买”,但赣州家长却陷入“被自愿”困境。学校每周至少要求穿一次校服,集体活动时出现新老校服混穿的“大花脸”场景,让家长不得不买。正如一位家长所言:“说是不强制,可看着其他孩子都穿,自家孩子总不能格格不入,最后还是得买”。
购买后的维权之路,更像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战”。烟酒店、路边地摊等售服主体,本就缺乏服装销售必备的售后体系,而且备货不足,断码现场严重。面对质量问题,商家的推诿之词如出一辙:“我们只是代卖,又不是生产商,质量问题要找厂家”“当初买的时候你自己看过没问题啊”“我们只能调换大小,还要看看有没有货”。更让家长无奈的是,这些商家很多无法提供正规发票,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以“非品牌方、非生产商”的身份切割责任,将家长推向“投诉无门”的困境。
校服,从来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蔽体衣物,它是学校文化的显性载体,承载着校园文化、健康守护与教育公平的深层意义;而校服政策更不能是一项无关紧要的行政命令,其背后应是坚守育人初心、规范市场秩序、守护家长权益的民生工程。“一市一款”政策的推行,本质上是将教育管理简化为“标准化生产”,用行政统一替代文化多元和学校特色。江西赣州“一市一款”校服政策落地时暴露的渠道混乱、低价内卷、售后缺位等诸多问题与隐患,绝非个案式的执行偏差,而是关乎学生健康与教育公平的重要警示,值得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深刻警醒、认真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