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 高质量推动贵州茶产业发展

据贵州省政府网站消息,立足贵州、放眼全国、走向世界,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坚守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发展路径,依托“贵州绿茶”这块金字招牌,持续推动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抓种质资源,优化茶产业布局。一是优化空间布局。以黔南州、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名优茶系列产品,打造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铜仁市、黔东南州为支撑,重点生产优质绿茶抹茶,打造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以遵义市湄潭、凤冈等县为支撑,重点生产绿茶红茶抹茶,打造黔北绿茶红茶抹茶出口产业带;以毕节市、六盘水市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高山云雾有机茶,打造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以黔南州、黔西南州为支撑,重点生产古树茶、早生茶、红茶,打造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产业带。二是优化茶园品种布局。以规模化和集中度为核心,在茶区之间关键连接点新植茶园,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形成产业带,依托省茶科所、贵州大学茶学院等茶树种质资源圃,加快选育适宜贵州具有高辨识度和特色的茶树良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低产茶园的改种换植步伐,大力推广黔茶系列品种。逐年提高黔茶1号、黔茶8号、黔茶10号、黔湄601、石阡苔茶、贵定鸟王种等贵州本地优势茶树品种种植比例。三是优化高标准茶园布局。以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为方向,以欧标茶为引领,集成推广茶叶专用肥、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与统防统治一体化的高标准茶园建设。四是优化茶产业集聚区布局。充分发挥贵阳省会城市的资源集聚和总部经济功能,打造贵阳茶产业集散地;依托现有47个茶叶主产县以及部分新发展茶叶县,培育茶产业主产县;继续支持建设80个错位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茶产业强镇,打造茶产业强镇。

深抓品质资源,打造高质量干净精品黔茶。一是调优产品结构。提高贵州绿茶、抹茶质量产能。加快发酵半发酵茶类,如红茶、老白茶、黑茶等茶类生产,提高夏秋茶利用率。聚焦贵州抹茶、早春茶等优势大单品,提高名优茶、碾茶和抹茶生产规模,建立贵州抹茶规模优势行业制高点。二是夯实优质茶园基础。实施高标准茶园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推广茶园管护采摘的山地农机具应用,补齐肥培管理短板。加快建设出口茶、欧标茶、品牌专属茶、调饮茶、茶旅融合等专用茶园。三是数智赋能茶产业。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建设“贵州绿茶”官网、贵州茶大数据中心、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提升数智赋能水平。提升茶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及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围绕优势大单品,发挥龙头企业、产业联合体、产业集群优势,建立具有贵州独特品质的绿茶、红茶、抹茶、老白茶、古树茶等加工技术体系。四是推进加工标准化。加强标准宣贯及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全程对标生产、对标检验,实施同线同标同质。普及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加强质量安全控制。五是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提升茶产业。加大对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广先进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提升跨区域、跨季节、跨品种的精制拼配水平,确保贵州茶产品品质稳定和一致性。以优质绿茶、抹茶衍生品、新茶饮、功能性成分提取为切入点,深化优质绿茶、抹茶与食品、饮料及日化行业融合,加快新式茶饮产品、衍生品研发生产,拓展抹茶产品市场领域。

深抓黔茶品牌资源,推动黔茶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围绕“三绿两红一抹”,深抓黔茶品牌资源,推动贵州茶叶品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一是集中力量打造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品牌。创新贵州茶公共品牌及企业品牌管理模式,以“贵州绿茶”为引领,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贵州茶品牌体系,保持“都匀毛尖”国内品牌第一方阵地位,推动“遵义红”“普安红”“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等一批品牌进入国内品牌第一方阵,培育贵州茶叶龙头企业茶品牌成为世界级绿茶、抹茶单品品牌。二是加强品牌宣传推广。营造关注品牌、争创品牌、维护品牌、崇尚品牌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推广活动,规范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实行对标生产、对标查验、对标销售,塑造统一、鲜明的贵州茶叶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贵州茶叶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深抓文化资源,筑牢黔茶成为“世界茶源中心”。一是丰富和拓宽黔茶文化内涵外延。围绕“茶的起源在贵州”、四球茶籽化石、茶树资源基因库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黔茶文化标识,建立学术、文化、历史与产业市场融合的贵州茶产业文化体系。围绕贵州自汉唐以来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结合贵州茶绿色有机、干净安全的品质特性,拓展黔茶文化丰富内涵,讲好黔茶故事、弘扬黔茶文化。二是加强黔茶文化保护挖掘。加强对贵州方志、茶书、文人著述、政府文告、档案、实录、外文资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碑刻、遗迹等茶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整理出版相关茶叶著述,进一步夯实黔茶文化研究基础。积极推动传统制茶、茶艺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茶工业旧址保护,建立贵州茶历史文化档案和数据库,推进茶文化资源共享。加强贵州茶学及黔茶文化研究,将贵州茶历史文化通史研究和专题研究有机结合,构建贵州特色茶学、茶文化。三是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互促共进。结合茶叶品牌、特色民俗资源,发掘传承贵州优秀茶文化,赋予贵州茶文化新时代内涵。围绕“贵州绿茶”,创作出版一批茶文化书籍、画册、宣传片等作品。推进茶文化“七进”活动,以“贵州冲泡”为抓手,普及茶文化、茶知识,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消费”理念。将茶及其文创产品融入旅游形象宣传,推动茶文共美、茶文共荣;以茶为基、以茶为链加强深度融合。

深抓旅游资源,持续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合作。一是深入推进茶旅跨越融合发展。深挖黔茶品质、品牌、技术、市场、文化潜力优势,依托茶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思路推动茶旅融合,积极发挥茶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坚持产业联动、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把茶产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与旅游的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及文化传承弘扬进行高位嫁接,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共赢互补、协同发展。二是丰富“茶+”融合新业态。围绕龙头企业、优质的品种资源、个性化的茶产品,适度发展“茶庄园”,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采用茶园认购等方式成为“茶园主”。利用好我省特有优势资源,挖掘消费潜力,通过工艺融合、产品组合、销售渠道嫁接,推出跨界新产品、新组合,打造一批“茶+酒”“茶+刺梨”“茶+中药材”等业态融合样板。三是打造茶旅融合示范点。因地制宜划区域打造融茶园观光、自助采茶、自助制茶体验、团建康疗、茶文化表演、茶餐饮、民宿于一体的茶旅一体化景区。全省形成一批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景观型”加工厂、“生态型”精致茶庄、茶文化主题研学基地等。四是努力做精一批茶旅线路。继续大力推进“贵州绿茶”进景区、酒店、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持续推进茶企业与旅游业深度合作,把黔茶紧密融入全省旅游带和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与黄果树、小七孔、西江苗寨、梵净山等知名景区进行捆绑宣传销售,提升黔茶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