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贵州乡村特色产业迈向“三变”

据贵州省政府网站消息,立秋前后,从黔东门户到乌蒙高原,从苗岭侗寨到黔中腹地,黔贵大地广袤田野愈加忙碌,乡村特色产业加速推进的火热实践,折射出令人欣喜的一系列变化——

一片“金叶子”飘香海内外,“遵义红”与“湄潭翠芽”茶叶品牌转型升级,助力湄潭县成为闻名国内外的“中国茶乡”。

一粒“小珍珠”闪耀大市场,兴仁薏仁米全产业链领跑业内,兴仁市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最大的薏仁米种植、加工和产品集散地。

…………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强化产业振兴助农增收,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的“三变”……逐步告别多年前的“提篮小卖”、卖“农字号”“原字号”产品,现在,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新业态呈现加速发展新态势。

产业培育新风景

8月10日上午,凯里市舟溪镇大塘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如锦蹲在“稻鱼共生”水稻田边察看水稻长势。伴随着稻田里鱼儿吐出的水泡声,王如锦喜滋滋地说,准备继续“大干一场”。

看着眼前“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的田园景色,凯里市委常委、副市长、大塘村第一书记夏诚俊谈起这段大塘村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历程,绘声绘色讲述践行大食物观,用一粒米、一条鱼带火一个村的产业发展故事。

大塘村是舟溪镇一个较为偏远的行政村,当地山环水绕、光照充足,盛产优质稻米。夏诚俊介绍,2022年,由村集体经济公司流转20亩土地,示范开展现代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订单农业。经测算,一亩水稻田的产鱼量达到200多斤,是传统模式的3倍以上。今年,全村继续扩大面积至50多亩,预计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下一步,村里打算发展农旅融合项目,把更多产业增加值留在大塘村。

作为贵州稻田鱼的主产区之一,凯里市的稻田鱼产业从传统农业“一品”变身现代农业“一业”背后,是当地探索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鲜活实践。如何破解困扰不少乡村面临的布局散、链条短、效益低、销路窄等难题?凯里稻田鱼出圈带来的启示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将一个个产业特色村、特色项目培育成乡村产业新风景,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当前,贵州乡村特色产业正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产品和产业字面看来一字之差,内里文章则蕴藏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密码。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特色种植业做优做精、生态畜牧业打响品牌……随着贵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变身“强磁场”,吸引初加工、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产业向产区聚集,广大农民不仅在家门口从事熟悉的产品生产,还纷纷投身加工、分选、仓储、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产业“振兴曲”。

量质齐飞新理念

前不久,玉屏自治县在朱家场镇混寨村举办2023年黄桃展销推介会,全县“抢鲜”上市的1.8万亩鲜美甘甜的黄桃掀起新的销售热潮。“中国黄桃之乡”玉屏,是贵州著名的黄桃产区,跻身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玉屏皇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当地果农稳定增收的“黄金果”。

8月初,一大早,朱家场镇混寨村杨德仙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里,该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德仙就带领村民忙碌起来。“目前,每天发货的黄桃在3000斤以上,主要销往县内外的商超和水果批发市场。”看着才下枝头又要打包发货的一筐筐黄桃,喜迎大丰收的老杨一脸笑意。

端稳“果盘子”,立足当地特色,玉屏自治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千方百计助力黄桃产业稳产增效、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培育黄桃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小农户衔接大市场,全力做好黄桃“土特产”大文章。

顺应乡村特色产业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的趋势,贵州各地积极探索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的转化路径,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热销国内外。茶叶作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出口额连续3年同比增长超100%,全省700万亩茶园成为“绿色银行”,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今年,22万亩质优价高的镇宁蜂糖李实现产值近30亿元,当地成千上万农民圆了家门口就业和增收的愿望。

贵州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量和质量并举的新理念蔚然成风,聚焦政策支持、科技扶持和项目保障发力,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出一个个特色产业样板,“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覆盖的农户越来越多。

三产融合新天地

8月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放眼惠水县好花红镇弄苑村万亩佛手瓜产业园基地,满目绿意涌动宛如山水画卷,瓜藤上一个个成熟的佛手瓜等待采摘,村民们忙着采收、分拣、装车。在不远之处的弄苑村佛手瓜交易中心,这一原生态美味通过物流运输便捷走向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的餐桌,实现山里种、海边卖。

“曾经弄苑村没有特色产业,如今以佛手瓜种植产业为特色,目前可采摘面积超过2600亩,全村家家户户从事佛手瓜种植、销售等相关产业。”弄苑村村委会主任汪昌说,这几年,广州市荔湾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在弄苑村建成冷库、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带动全县佛手瓜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同时,还引进广州企业协助销售,在广州开设5家直营店,并与省外59家批发档口达成代销合作,佛手瓜销路更加宽广。

佛手瓜全产业链不断延长,是惠水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动见证。巧借粤黔协作东风,当地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研制出佛手瓜护肝饮品等广受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欢迎的产品;同时,还联合广州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为惠水佛手瓜产业提质升级插上“科技翅膀”。

黔贵大地广大乡村,奋笔描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卖产品升级为卖体验、卖风景的案例数不胜数,一举带动了乡村旅游、餐饮、民宿、康养等产业大踏步发展。

地处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小抵拱村的镇宁花果山农旅融合示范园,眼下,大批游客蜂拥而至,置身一个花果飘香的童话世界,体验山居生活乐趣。示范园负责人胡正明介绍,不少周边村民接受技能培训后,在家门口的示范园就业,目前总共实现务工收益上百万元。

类似的产业融合故事在贵州各地精彩演绎。筑牢“一产”根基,推动“二产”升级,壮大“三产”规模,贵州正推动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乡村特色产业,融出一片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