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乔后镇:产业兴旺 生活如诗

洱源县乔后镇地处罗坪山和黑惠江山坳中,过去由于交通闭塞,发展滞后,群众增收非常困难。近年来,乔后镇党委以实施“黑惠江畔一面旗,罗坪山下当先锋”创建活动为抓手,团结带领全镇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战斗在一线,奋勇当先,攻坚克难,破解了制约乔后发展的一个个瓶颈,全镇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活如诗”的美好景象。

脱贫攻坚强基础

坐落于黑惠江以西的黄花坪村是乔后镇的特困山区,汹涌的黑惠江将其阻断在西岸深山,制约了群众发展,一条120米的铁索桥是黄花坪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人背马驮是唯一的生产方式,村里的产品出不去,村外的东西进不来,被誉为乔后镇最贫穷的地方。“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如沐春风,黄花大桥联通了黄花坪人走向现代化的“连心桥”;黄花公路,实现了黄花坪人村村通硬化路的“通路梦”。“以前是背起背板,早晨到乔后街上晚上才回来,桥过不去,还要蹚河,淹死的人也多。现在好过了,汽车、小车、摩托车什么都有,日子越来越好了。”今年79岁的黄花坪村村民罗玉昌激动地说。

“通桥、通车、通水泥、通无线网络,不仅改善了全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我们运输、建房成本也大大降低。原来我们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760元,现在人均纯收入达到8750元。”黄花坪村党总支书记王润红介绍道。

石曲村是一个坐落在悬崖边上的直过民族(傈僳族)村寨。过去,“七月砍树、八月烧山、九月犁地,来年开春种上苞谷、洋芋……”他们祖辈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民族过上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提起过去的苦日子,63岁的李玉机老人倍感心酸:“以前生活很艰苦,非常困难,书也读不起,好的那一家也只吃包谷面。六七点钟天不亮,就开始启程去赶街,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2018年,乔后镇投入1700多万元,实施了37公里的“直过民族”道路硬化项目。路畅了,村民们致富的路就通了,李玉机在房前屋后都种植了重楼、核桃,还养了牛、羊、蜜蜂。路通了,村民的思想也就通了,李玉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夫妻俩,在农闲时候外出打短工,每年可以赚回3万多元,又可以增加一笔经济收入。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2016年,石曲村党支部还积极引进经济作物山嵛菜产业,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动支部党员带头种植。党员李中兴带头试验种植了2亩,没想到当年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今年他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5亩。李中兴兴奋地说:“加入公司,不仅提供种苗,技术有指导,销路还有保障,每年收入四五万元。”

文开村委会江溪、石曲、西桃坪3个直过民族村共有64户,267人,其中有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142人,2018年年底,全部顺利脱贫。如今三个村村村通硬化路,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产业。村里还建成了小广场、公厕,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里村外干净整洁,焕然一新,展现勃勃生机。

乔后,作为建档立卡贫困乡镇,镇党委以攻坚拔寨、决战决胜的勇气,在罗山惠水之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投资2.3亿元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479个项目建设、完成政策性新建住房865户,投入帮扶资金1714万元,实施沪滇协作项目27个。全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045元增长到2020年的9644元。

企业引领致富路

乔后镇大树村村民李晨良,这天一大早就到山里采收了满满一大箩野生菌,她欣喜地将采收的野生菌交售到洱源县潓罗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

李晨良介绍说,以前采收的菌子要到街上卖,但是价格不好,去晚了菌子颜色就变,很难卖个好价。现在村里成立了公司,什么时候卖都可以,还能保证菌子的品质好就能卖个好价钱。白天到山里采收野生菌交售到公司,晚上还到公司打工增加收入。“能卖到70100元一斤,然后我们就去他们公司打工,他们一天开给我们100多元的工钱。”李晨良高兴地说。

乔后镇因特殊的河谷性气候,非常适宜野生食用菌类生长,然而过去销售没有形成规模,销路和销量都受到制约。2016年,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成立洱源县潓罗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采取“党总支+企业+贫困户”模式,对山区农特产品进行包装销售,并注册了“潓江缘”商标,让大山深处的“土特产”有了自己品牌商标,拓宽了销售的渠道,带动黑惠江畔的群众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致富路。

“山区有大量的野生菌,还有各种农特资源,我们主要是由线上直播带货和线下订单销售两个方面,通过努力将这些资源变成资金,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增加收入。”洱源县潓罗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李柏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