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近年来,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筑牢生态根基,以千名护林员二十载巡护守护绿色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高原特色发展路径,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学植绿——

构建生态防护立体格局

在墨竹工卡县,从县城周边河谷到偏远乡镇山地丘陵,新植的白皮松、云杉等苗木与原生植被交织,构筑起严密的生态防护网。数据显示,2025年,墨竹工卡县投入2258.01万余元,组织开展了5次县城大规模义务植树活动和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等,累计栽植苗木58万余株,完成绿化面积约708亩。

同时,墨竹工卡县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6.3亿元的南北山(营造林)先造后补项目已全面竣工,累计种植苗木161万余株,实施封山育林43818.6亩。

“我们构建了植苗造林、封山育林、种子点播相结合的综合生态修复体系,致力于提升生态系统整体性。”墨竹工卡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尼玛央金介绍,通过科学规划、分区施策,全县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生态防护格局,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步披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态惠民——

激活全民参与内生动力

近年来,墨竹工卡县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发展导向,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中共享“绿色红利”。仅南北山绿化工程(墨竹工卡县段)实施以来,已累计吸纳农牧民务工10437人次,实现劳务增收217.69万元,机械租赁收入132.28万元。“每天在山上种树,就能有稳定的收入,还能为家乡添绿,这是双赢的好事。”工卡镇村民拉巴卓玛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共同心声。

如今,生态建设项目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群众从生态保护“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墨竹工卡县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投入1438.59万元用于发放护林员工资,全县1082名护林员每人每年可获得1.32万元管护劳务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62岁的日多乡护林员索朗多吉一家的生活变迁便是生动写照:过去仅靠放牧为生,收入微薄。如今凭借护林员工资、采挖虫草等,年收入突破6万元,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精细护绿——

筑牢全域生态安全屏障

如果说植树造林是为高原“添绿”,那护林员坚守则是为绿色“护脉”。索朗多吉从事护林工作二十余年,每天携带消防斧、防火拖把等装备,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日多乡山路上巡护39万亩天然林,他对林区每一处沟壑、每一片林地都了然于胸。

日多乡地处318国道旁,是拉萨市公益林管护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一旦着火,整座山的生机就没了。”索朗多吉说。自2005年加入日多乡护林队以来,他亲历了当地生态蝶变:以前乱砍滥伐、盗猎频发、野生动物难觅踪迹;如今管护网络完善,破坏行为基本绝迹,白唇鹿、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重现身影。在护林工作中,索朗多吉不仅排查火灾隐患、监测病虫害、警惕盗伐盗猎,还向游客宣讲防火知识,当选片区队长后,他更是承担起进村入户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工作。

目前,日多乡护林队已壮大到166人,建立“十天一轮班、五人一组分区巡护”机制,队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可及时处置小型火险和生态隐患。通过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度融入群众生活,当地95%以上家庭使用煤气罐,“砍树取暖”已成为历史;家家户户主动植树,群众环保意识显著提升,主动举报破坏生态的行为,形成全民护绿的良好氛围。

墨竹工卡县以政策为引领、群众为主体、科技为支撑,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意盎然”的生态蝶变,从“单一护林”到“全民参与”的治理升级,从“生态保护”到“生态惠民”的价值转化。“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护林守绿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尼玛央金表示,下一步,墨竹工卡县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木后期管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墨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