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雅鲁藏布江畔,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的田野上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弯腰忙碌,运输车进进出出,谈笑之间,锄头翻飞,一颗颗浑圆饱满的土豆破土而出,将地垄铺撒成一片金黄色。
这热闹的场景,正是色果拉村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将百亩沙土地装点成的乡村振兴图。
色果拉村背山面水,风景如画。然而,在前几年,村委会主任次仁心中却始终压着一块石头。
次仁对记者说:“以前,村里的青壮劳动力打工的打工、进城的进城,都有了奔头,我们替他们高兴。可是这地啊,都留给了老人妇女,没人愿意种。”
传统的零散种植方式产量低、规模小、种植产品单一,家家户户单打独斗,种地带不来高收入,农民种地哪还有心劲儿?眼看着荆棘爬上田埂,土地资源增加不了群众收入,次仁心里十分着急。
为了激活“沉睡”的资产,实现“土”里淘金,色果拉村村“两委”班子反复讨论,最终下定了决心。
他们走访调研,反复论证,最后锚定方向:土地流转出去种土豆,突破口选在与西藏易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上。
“我们这里靠近雅江,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光照、水源都充足,很适合种土豆,而且老百姓对土豆接受度高,市场需求量也大。”次仁说。
但在随后的村民大会上,疑虑之声四起,“土地交出去,以后还是我们的吗?”“种土豆真能赚钱吗?”
面对各种担忧,色果拉村的党员们化身政策讲解员、前景“描绘者”,他们用通俗语言拆解土地流转思路,用清晰账本计算合作种植收益。
村会计达杰拿着小本子,一户一户给村民们算账:“你们看,土地流转出去,搞成规模化种植基地,每亩保底就有1150元流转费,咱还能到基地里干活打工,两头进账啊!”
发展的决心、真诚的话语与实实在在的利益打动了村民。
2024年,色果拉村土豆种植基地开始上种了。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进行土地改良和集中管理,今年,“金豆豆”长满了村里的120亩沙土地,亩产突破7000斤,总产量预计超过80万斤。
金黄的土豆不仅垒起丰收的“小山”,更铺就了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的发展之路。35户村民在土豆种植基地里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西绕多杰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土豆地里,西绕多杰一边麻利地将土豆装箱,一边笑着说:“以前守着那点薄田,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流转费稳稳拿到手,在基地干活每天还有工钱,年底分红也跑不了,这‘饭碗’端得踏实。”
今年,色果拉村土豆种植基地将给参与户带来最高1.54万元的收益。更令人振奋的是,依托西藏易亩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打造的“高原土豆、黄皮黄肉——来自林芝市米瑞乡”的品牌化包装,色果拉村的优质土豆在市场上广受青睐,已占据林芝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小小土豆真正成为撬动大产业的“金土豆”。
昔日薄田寡收,今朝薯香四溢。色果拉村以土地流转为支点,通过筑巢引凤,全村发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民富、乡村兴”的发展之路。而这雅江之畔的金色丰收图景,正是高原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