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基本形成

时代变迁,便利的交通条件,曾是中卫市海原县父老乡亲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如今,这梦照进了海原县群众的日常生活。

过去,海原县的交通十分闭塞,基础设施落后,仅有国道包兰公路、省道银平公路和2条县道,海原县境内公路总长度仅为214.7公里,群众出行困难,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交通建设逐渐步入发展轨道,并快速推进。1990年,海原县境内有国道1条、省道2条、县道4条、乡道18条,北至银川,西南至兰州,东南至固原、平凉、西安,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2000年以后,县、乡、村3级道路建设速度加快,逐步形成了布局均衡合理、干支线相互贯通、纵深地区与边缘地区有效衔接的交通路网体系。2008年底,海原县境内通车里程已达1707.917公里,国道1条(全长80.523公里)、省道3条(全长264.737公里)、县道5条(全长165.09公里)、乡道37条(全长648.733公里)、村道80条(全长548.83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四纵三横”公路网初具规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原县群众出行方式主要依靠步行或畜力车,1956年建成海原县汽车站,1968年成立了海原县革命委员会汽车专业运输队,但当时汽车数量较少,民间短途运输以手扶拖拉机为主。1978年以后,海原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交通工具不断更新换代,自行车、摩托车陆续成为群众日常出行的主流交通工具,三轮农运车、卡车逐步成为主要货运工具,客运车辆也逐渐成为群众长距离出行乘坐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2000年以后,公交车陆续批量投入运营,出租车2006年正式进入城市交通运输行业,基本解决了城乡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城乡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发展呈现出质的飞跃。黑海、同海2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G341、S103、S311、盘甘公路、海西公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及时得到升级改造,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生产砂砾路更是修到了田间地头,解决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出行的难题。据统计,其中2014年至2020年间,海原县新改建农村公路达到1196.4公里。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海原县交通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的基础上,努力共克时艰,积极复工达产,全力做好国省干线公路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G341线黑城至海原、S103线红羊至西吉(海原段)和S311线关庄至李俊3条公路按时建成通车,圆满完成了农村公路、村组硬化路和生产砂砾路等年度交通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开工建设了银昆高速(海原段)和海平高速公路,并实施了G344银平公路李旺改线段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了全县151个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截至2020年底,海原县境内通车公路达到715条3328.15公里,较2008年1707.917公里增加了近1倍,公路密度达到52.18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辖区顺通、全区畅通、区外融通、全国联通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原县客运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货运行业发展飞速,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真正步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海原县公交枢纽中心和海兴开发区汽车客运站分别投入运营,90辆出租车、30辆新能源公交车陆续投入运营,公交候车亭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截至当前,注册客运企业6家,客运车辆271辆,出租车357辆,开通客运线路115条,全面实现了151个行政村百分之百通客车,群众出行变得更加快速便捷。作为县内发展支柱产业的货运行业,直接占据全区四分之一的交通货物运输业市场,货车数量逐年攀升,注册普通货运企业91家,货车保有量达到10060辆,全县涌现出李旺镇等8个专业运输乡镇和海城镇高台村等15个运输专业村,带动县内货运快速发展,道路货运年完成营运收入约13亿元,已经成为全县群众真正的“铁杆庄稼”。海原县联富汽车商贸物流园历经3年的规划建设,现已投入运营,定位兰州、西安、银川三个物流中心城市的节点中心,依托靠近国道、省道、同海高速和黑海高速的区位优势,积极发挥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推动汽车贸易、汽车物流、汽车维修等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

展望未来,前景可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海原县交通事业将会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不断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