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用心求“新”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阵地

据江苏省政府网站消息,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13家位于这里;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达11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超10%的经济总量……

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苏,创新正加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江苏锚定“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目标,刚健笃行,用心求“新”。

前瞻布局 未来已来

定向培养器官组织帮助重症患者重获新生,改造传统酵母菌群大幅提升酿酒效率,重构基因让细胞生长成为工业用的新材料……在常州,这些听上去天方夜谭的场景正在加速走进现实。“常州对合成生物产业培育力度实实在在,在政府贴心服务下,我们年产30吨重组胶原蛋白项目已开工建设。”创健生物首席技术官李海航说。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江苏各地奔跑不止。

在苏州,经过多年前瞻布局,载物载人的低空飞行器蓄势待发,未来立体交通图景近在眼前。在无锡,遨游太空的飞船已在轨实验,一张船票就能上天的商业航天图景加速实现。

作为制造业高地的江苏,近年来把科技创新作为“首选项”“必答题”,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这一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条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创新突围离不开改革体制机制,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事业法人承接财政投入、平台公司负责持股”运行模式,让科研团队最大程度享受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红利,激发创新积极性,成立十年来已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000家。

创新突围也离不开平台支撑,集聚要素资源。近年来,江苏加快构建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30余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等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相继出台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18个重点领域,提出20条支持政策,力争到2035年在若干前沿科技领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中心。

2023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以上,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矢志创新下,江苏创新主体质态快速提升。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五周年,江苏军团交出漂亮成绩单:上市公司达110家,占比19.2%、居全国第一。

耐心培育 新兴正兴

在南京埃斯顿,“机器人造机器人”的科幻场景已经落地。通过“国际化技术研发+本地化优质制造+全球化市场营销”三位一体策略,该公司用足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已成为国产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的机器人品牌。

当前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不断加快。江苏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创新的助推器,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今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决定,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厚积薄发,冲击国际产业链高端。

在“苏州·中国声谷”,南智芯材已实现全球最大直径8英寸高品质铌酸锂晶体材料的批量化生产,助力国内高性能手机滤波芯片迭代;地球山颠覆传统喇叭扬声器工艺模式,让发声器件大大缩小,可实现对声音的精准控制。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探寻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

光伏龙头天合光能,25次创造和刷新光伏电池转化效率和输出功率,主导由中国首批发布的3项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国际标准。深耕氢能领域的溯驭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打造一体化软硬件电控平台和用户可编程的软件生态,不仅企业自身实现快速发展,也推动上下游协同升级。

从苏州、盐城、连云港强化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到南通、泰州、扬州奋力打造世界级海工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的加速隆起,助力江苏经济行稳致远。今年前三季度,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8%,高技术产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8.9%,其中,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4.6%和5.5%。

向新求变 升级提级

走进兴澄特钢生产基地,不见传统钢铁企业的灰头土脸,反而绿意盎然、鸟语花香。4条智能化生产线全部投入运营,全流程数字化令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2023年,该公司建成全球特钢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作为制造强省,江苏的传统产业贡献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业利润、六成以上的营业收入、七成以上的工业门类岗位。如何通过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同样形成新质生产力?江苏正在想,也正在做。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需要立足实际。近年来,江苏开展“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逐群逐链编制行业实施指南,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上云和主要生产设备数字化“三个全覆盖”。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需要要素支撑。今年,江苏制定发布《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实施装备高端跃升等行动,1至8月,累计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21.9万台(套),带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12.6%。

数字加持,一批江苏优质企业加速蜕变。在力星钢球,通过创新工业循环系统,不仅降低工人劳动强度60%以上,还大大减少原料消耗,节能减排。在台华新材,坚持差异化研发与设备升级双轮并进,推出的功能性、绿色化新产品打入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供应链。

政策牵引,要素集聚,江苏创新浓度不断提升。从南通七大板块建设科创飞地柔性引才,到常州强化职业教育培育贴近一线实际的高技能人才,江苏已集聚人才总量达1560万、研发人员117万。

为了助力更多企业找到转型方向,江苏近期还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我们希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企业的研究,总结出一批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路径方法,为企业提供升级‘路线图’‘施工图’。”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