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田畴似锦,大地流金。这里是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是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这里不仅盛产粮食,而且盛产产粮大县,这就是吉林。
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使命。对于吉林来说,粮食是骄傲,更是责任。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吉林的首要担当。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吉林用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2023年,吉林粮食总产量史上最高,达到837.3亿斤,从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4位。
中国饭碗里,盛了更多吉林粮食。
中国粮食安全,吉林作出更大贡献。
“梨树模式”迭代升级 让土地“家底”更厚实
吉林地处东经121°—131°,北纬40°—46°,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粮食总产量不断攀上新台阶。
为在高产丰产的同时,让黑土地永葆青春,10年来,吉林集成示范先进技术,探索新的耕作模式,不断推动“梨树模式”迭代升级。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之一的梨树县,正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9月下旬,正值玉米蜡熟期。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玉米棒颗粒饱满、排列整齐,广袤的黑土地丰收在望。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弯腰扒开覆盖在黑土层上的秸秆说,经过多年连续监测,实施“梨树模式”的地块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200元左右,单产提高8%以上。
“同传统耕作模式相比,‘梨树模式’不仅能解决秸秆利用问题,还能防风固土、抗旱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长出的玉米棒大、轴细、籽深。”谈起效果,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高兴地说。
随着保护性耕作走出梨树县,吉林在“梨树模式”的推广和创新上推出了2.0版本,选用了因地制宜保护性耕作方式,东部地区采用固土保肥法,中部地区则用提质增肥法,西部地区以改良培肥法为主,不断探索建立多种黑土地保护模式。
用科技创新护好、管好黑土地。如今,伴随高端智慧农机,配合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科研人员正在研发“梨树模式”3.0版,形成“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保护性耕作模式,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7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位。一个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大粮仓,正在吉林大地铺展开来。
变“传统”为“尖端” 农业尽显“科技范儿”
如何让肥沃的黑土地创造更多价值,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局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应有担当?根本出路在于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育种”,从“人扛马拉”到“机种机收”……吉林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
在省农科院作物工程化遗传转化平台恒温无菌作物组培间内,一排排钢架上摆满了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培养玻璃器皿,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数据监测。
“我们自主研发的吉未糯1号,由传统回交转育需要6年缩短到2年。由于精准改良,没有不良性状,产量可达每公顷2.8万斤,淀粉量97%。”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相国说。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作为制种大省也是用种大省,吉林种业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十年增长15.09个百分点,居东北三省之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种子企业315家。
以“科”字为引领,农业正在向“新”而行,“新”潮澎湃。数字农业、无人农场、远端操控,如今不再遥不可及。
在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000亩“无人农场”内,四周安装着土壤墒情、虫情测报、孢子捕捉等地块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高精度摄像头、传感器成为“千里眼”,对设施、机械等全程自动控制,实现了玉米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
大安市海坨乡建设了全省首个5G智慧农业实验田,将废弃的盐碱地变为良田,实现农业生产信息感知、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全链条信息化服务。
为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让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今年,吉林依托“吉林一号”卫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省应用“吉农云”示范合作社1880个,建立智慧农场60个。
“参”耕细作优势产业 擦亮“吉字号”金色招牌
巍巍长白山,滔滔松江水,肥沃黑土地。18.74万平方公里的吉林大地物产丰富、景色秀美:东部层峦叠翠、碧波万顷,盛产人参、食用菌等长白山山珍;中部沃野千里、林田相间、稻谷飘香;西部水草葳蕤、鸥鸟成群、渔牧兴旺……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吉林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山上山下等各种农业资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加销贯通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的粮仓肉库、百姓的中央厨房。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今年,吉林举全省之力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质量标准完善、应用方法创新入手,提品质、抓项目,把百草之王“金名片”越擦越亮。
走进通化县快大人参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批国内订单进行加工,一家家商户把各式各样的人参产品打包、装箱,忙个不停。
“产业发展和质量息息相关。从经营环节上就紧把质量关,对在售的参产品进行清点溯源,这给参户们在种植环节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吉林省纯正堂参茸贸易有限公司经理唐纯金说。
育好参,兴好业。眼下,通化市正加快人参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参品质,推动人参产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
产业化是特色产业成长壮大的关键。为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文章,吉林以“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大力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金扁担”从畅想变成现实。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快增长,实现总产值702.19亿元,同比增长6.2%。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如今,现代农业产业已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吉林玉米水稻、生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人参产业集群产值超700亿元,禽蛋、果蔬、林下及林特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
一路向“新”,奔腾前行。回首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喜看农业农村发展的累累硕果。新时代的吉林,宛如一幅瑰丽绚烂的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熠熠生辉,不断书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