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吃了庆丰蒜,生活真灿烂”,这句颇有喜感的顺口溜,道出了林甸县鹤鸣湖镇庆丰村发展庭院经济的红火景象。庆丰村的变化,正是当地通过发展“小庭院”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动注脚。
庆丰村曾是有名的“辣椒屯”,房前屋后的宽敞庭院,成了发展庭院经济的天然优势。去年,村里尝试庭院种植“一季两茬”模式,收益颇丰。今年年初,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趁热打铁,挨家挨户宣传动员,鼓励村民扩大大蒜种植规模。
“全村大蒜种植面积从去年的200多亩扩至500多亩。”村支书张庆祝介绍:“今年采用大垄6行种植法,亩产约3万头,按每头预估价2毛钱算,一亩地毛收入约6000元。”
庆丰村的热闹是林甸县庭院经济蓬勃发展的样板之一。今年以来,林甸县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单元,推动庭院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今年春季,我们组织各乡镇提前走访农户,详细调研庭院经济发展意愿,筛选推广了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优良新品种统一栽种。”林甸县农村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莹介绍,4月大部分乡镇完成定植,种植的香瓜、西红柿、辣椒、黄瓜等作物,7月中下旬已陆续上市销售。
为了提升生产能力,推动庭院经济蓬勃发展,林甸县各部门联动开展“送技术、送服务”活动,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推广高台双垄、黑膜覆盖、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在此基础上,林甸县还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强化政策引领与乡村服务,落实“五统一”规范发展——统一界限确定范围、统一规划庭院布局、统一优化品种选择、统一要求产品标准、统一提供便民服务。通过整合闲置院落、房前屋后零星土地,探索出“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收蒜的第一天,张庆祝就把红旗镇先锋村村支书齐伟静请到了田间地头。
“直播三天,每天出单量400多单。”虽然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但一想起这事儿,张庆祝还是止不住地兴奋。“今年我们村共种植大蒜123亩,收获270万头,户均增收4000余元。现在第二茬作物已经种完,都是白菜、萝卜、芥菜、香菜等秋菜,预计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不仅庆丰村如此,林甸在全县范围内组建专门销售队伍,通过商超对接、私人定制及电商、抖音等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各乡镇村、驻村工作队同时还依托成熟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渠道和新型经营主体,让“菜园子”里的产出顺利变成“钱袋子”里的收入。“我家大蒜今年丰收了,虽然只种了半亩地,但也能卖两千来元钱。”九屯农户朱淑琴高兴地说。
同是庭院经济“大户”的四合乡丰田村摸索出的则是“支部带领、党员带头、经纪人带动、村民参与”模式,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样本。村里完善“种+管+销”全链条,“种”上统一提供香葱苗、特色玉米种,动员185户农户种植香葱31亩、特色玉米115亩;“管”上培养党员经纪人,及时解决种植难题,利用自身资源助力作物管理,预期香葱亩产8000斤、产值20余万元,特色玉米亩产3000穗、产值30余万元;“销”上坚持农户自销与村级帮销结合,确保“种得好、卖得好”,让村民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从庆丰村的“金蒜盘”到丰田村的“香葱垄”,林甸县的庭院经济正以“小而美”“稳而实”的姿态唤醒乡村闲置资源。这不仅为农民开辟了家门口的增收“绿色通道”,更重塑着乡村经济“微循环”,为破解农村发展空间受限、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提供了“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林甸全县小菜园总面积11163亩,鸡鸭鹅存栏90余万只,每家农户已增收2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