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通化市规上医药企业规模和效益均位于全省市州前列

通化市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2家,12家企业发展成为集团公司;今年上半年,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81亿元、26.1亿元,规模和效益均位于全省市州前列。  今年,通化市积极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统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奋力开创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新局面。

打造医药产业集群推动项目蓬勃发展

通化市通过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全市医药领域共培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户(全省占比15%)、吉林省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9户(全省占比22%),跻身全国首批17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我们的二期工程建设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年度前会全部竣工,本项目投入运营后,会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仓储能力。接下来我们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业自动化、数字化、科技化水平。”东方红西洋参药业(通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文科说。据了解,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构建产业一体化布局,打造新支柱产业,东方红西洋参药业借助当地人参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体验、销售、文化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西洋参工业旅游示范园区,并于2020年6月开始二期工程建设。

目前,全市围绕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医药新药创制、生物制剂研究、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领域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25项,带动企业科技资金投入达到近5亿元。全市自主研发的医药品种185个,独家品种155个,国家一二类新药30个。万通药业的关黄母颗粒获批国家新药,吉通药业的中药新药贝芪益肺片进入二期临床,东宝药业的甘精胰岛素正式投产……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引领通化市医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平台创新“一子落”,产业发展“满盘活”

通化市依托医药产业优势,建设40余个高水平创新平台,赋能医药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其中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医药专业中试中心2家,全国医药健康技术转移服务云平台投入试运行,吉林大学第一个体外诊断试剂(POCT)研发平台落户我市,全省首个保健用品第三方检测中心加快建设。

乘着平台创新的东风,今年,吉林双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合作的《外泌体差异基因及新心损标志物试剂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奖项的获得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我公司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促进通化市经济、科技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吉林双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兴杰介绍说。

“搭平台、补短板、促转化”,这是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协调对接,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着力补齐产业短板,促进产学研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修正药业的“厄贝沙坦片”历时两年100例临床BE 试验及药学研究,于2020年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复。目前已与法国赛诺菲的原研药品一致,在临床上可替代原研药,彻底打破了我国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存在较大差距的历史局面。

通化市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工程”,按照“强基础建机制、抓对接促转化”的总体思路,推动医药健康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厄贝沙坦片”正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

“重组人白蛋白产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通化安瑞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项炜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我们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生产项目之所以能够逐渐富裕成一个产业化项目,离不开通化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通化市制定了《通化市大健康产业五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继出台多项意见和规划,助力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