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创机制联农带农抓产业助农增收

据云南省政府网站消息,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为导向,统筹做好“三农”工作,持续增强农民内生动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稳定增收。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2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697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2024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0元,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5334元。

建机制

确保联农带农见实效

“今天领到2万多元牛油果分红款。通过种植牛油果,收入越来越高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英沟村村民岩说高兴地说。在5月29日举行的孟连产投集团“334”牛油果基地2023产季分红大会上,英沟村芒盆、班密2个村民小组的74户村民共领取分红款42.53万元。

孟连县探索形成了牛油果产业“334”利益分配机制。2023年,孟连县牛油果种植规模达10.81万亩,投产2.04万亩,产量1.73万吨,产值6.4亿元。牛油果产业发展成了孟连县促农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让农户获得稳定收益。

近年来,普洱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党建+”联结、“双绑”联结、“三变”联结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联农带农联得实、联得紧、联得长、联得牢。

建立“党建+”联结机制。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组织引领、示范服务作用,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模式,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动产业富民强村。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村级党组织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100余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总收入1.7亿元以上,300余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万元,10余个村(居)委会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让更多农民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红利。

落实“双绑”联结机制。采取以奖代补、金融支持等措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参与带动脱贫户的新型经营主体达200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15万户以上,参与带动三类监测人员的新型经营主体总计1700余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三类监测人员2.3万户以上。

推广“三变”联结机制。采取订单收购、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方式,引导带动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大循环,获得保底收益、股本分红和工资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农民多途径增收。

抓产业

确保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南盼村波哨茶叶种植基地,茶农穿梭其间忙采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依托原生态山地资源优势,雪林乡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达1.74万亩。截至目前,雪林乡共有茶农2100户,预计茶叶年产值达2300万元。

近年来,普洱市充分发挥产业带动增收作用,做大做强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牛油果三张产业名片,大力发展甜龙竹、巨菌草、肉牛、湖羊等高产值产业。同时,持续抓好就业帮扶,盘活用好农村资产,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政策性转移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聚焦“1+3+12”的产业体系,合理选择生产经营增收项目,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短板,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统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提高重点优势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持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盘活资源资产,着力增加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通过集中流转、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盘活土地、林地、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将脱贫攻坚以来形成的扶贫资产交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经营,采取积分制、清单制,评定农户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2023年,全市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148.3万亩。

加大政策落实,着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始终坚持把保民生、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22年的5520元提高到2023年的6240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923元提高到960元;兑付“一卡通”补贴资金24.09亿元,包括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态护林员补助、残疾人两项补贴、“雨露计划”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