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省政府网站消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风范的展示、风韵的表达、风貌的象征。近年来,曲靖市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融通古今探索新实践
曲靖是珠江的源头,素有“入滇锁钥”之称。近年来,曲靖市通过深入挖掘爨文化、古鱼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供给,推动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曲靖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保存有一系列在“从鱼到人”的演化链条中处于关键性位置的早期鱼类化石,被国内外的古生物学家誉为“世界古鱼化石圣地”。除众多鱼化石外,曲靖还发现腕足类、珊瑚、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以及早期陆生维管植物的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过程,是地球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21年4月,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在曲靖师范学院揭牌成立。博物院是集科研、科普、文化、观赏为一体的展览和体验场所,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完整保存的志留纪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的“潇湘动物群”以及“梦幻鬼鱼”“麒麟鱼”和“全颌鱼”等化石,并通过生命演化长廊等系列展览,揭秘“从鱼到人”的生命演化进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鱼王国的魅力。
如何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古遗址活起来、火起来?深度融合文化、文明与遗址保护、文旅开发利用,这是曲靖探索出的新路径。
曲靖市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普查调查,持续完善编制规划,依法依规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截至目前,该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218处、可移动文物4.7万余件(套),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35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9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历史建筑172个。
为确保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曲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如《关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成立文物安全工作和“四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文物和非遗保护专家库,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传统文化引领新风尚
在爨文化传习所内,前来参观体验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爨文化的传承发展,还可以体验爨体拓印、品茶、休闲观影、阅读,深度感受文化魅力。
爨文化起源于曲靖陆良,而最能反映爨文化的是大、小两块爨碑。小爨碑又叫爨宝子碑,碑质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于曲靖越州扬旗田出土,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移至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大爨碑又叫爨龙颜碑,现在在陆良县东南二十里的贞元堡(又名薛官堡)小学内。大爨碑书法雄强茂美,笔力遒劲,如刀斧击凿而成,方笔略兼圆笔,对研究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过程及某些规律性极有参考价值。
两块爨碑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也记录了中华民族由北向东、向东南迁徙的轨迹,为研究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南碑瑰宝”。
为推动爨文化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曲靖主动寻找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开设爨体书法等专业课程,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通过彩绘、讲座等形式推广爨文化,还先后举办了多届爨文化旅游节和爨体书法作品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热点有机融合,把爨文化融入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赋予爨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传承表达形式。
既要让遗产“活”起来,更要让遗产传下去。目前,曲靖市新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爨体书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县级非遗项目79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4人;开展全面深入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完成18个传统村落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罗平腊者村)发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摸清文化遗产的家底;编制《曲靖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保护规划,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规划可依。随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实施,曲靖陆续补足古城历史街区公共配套设施短板,城市风貌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展现出历史文化遗产的新精彩。
红色赋能激活新引擎
曲靖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5年和1936年,红军长征两次过曲靖,停留及过境31天,行程2700余华里,是在云南经过路线、停留时间最长的州(市)。党中央在三元宫作出抢渡金沙江的战略决策,获得大量军需物资和兵源补充,二、六军团在虎头山与国民党中央军和滇军进行了云南境内规模最大的战斗,长征精神成为世代赓续的宝贵财富。
目前,全市有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161处,在编在册的馆藏革命文物170多件(套),文书类、图片类、音像类档案资料400余份。非物质类作品有大量的红色故事及歌谣,有桂涛声、周建屏等红色人物120余位。
近年来,曲靖各级各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挖掘,推进红色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创新发展路径。据统计,曲靖现拥有省、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处,编辑出版发行《红军长征过曲靖》等研究资料26部,创作舞台艺术作品《梨花依旧》和《移山志》《女英雄》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108件,策划制作《虎头山 英雄无名》《烈火岁月》等4部高质量的专题片、纪录片、故事片。同时,发挥各地红色遗址载体作用,利用公祭日以及党史进党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进机关“七进”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宣传氛围。
今后,曲靖将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着力做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研究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质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让文化惠民利民,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