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酥油融暖意醇香满高原

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酥油,这种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的乳脂,不仅是藏族饮食文化的主角,更承载着高原民族的生存智慧,凝结着高原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不论是酥油茶,还是“推”(一种藏式点心),或是藏历新年家家必备的酥油花,都是由酥油制成,由此可见酥油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诞生:酥油香润物细无声

选择新鲜的牛奶,将其过滤净化,去除杂质,经过加热煮沸、入桶、反复抽打、分离油脂等工序,将奶汁中的油水逐渐分离,令浮起的淡黄色脂肪质冷却,酥油由此诞生。

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酥油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酥油热量高且富含各类维生素,能迅速为人体补充能量,有效对抗高原缺氧与严寒。

每一户藏族人家里,基本上都囤着不少酥油,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去除了水分、蛋白质和乳糖,酥油具有极长的保质期,常温下可保存数月,冷藏或冷冻的情况下保存的时间则更久。酥油茶是酥油最广泛、最通常的呈现形式,酥油、砖茶液、盐混合后形成的味蕾层次感,来上一口,就像尝到阳光的味道。

日出唤醒高原的清晨,家住拉萨市的卓玛老人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一团散发青稞香的糌粑开启新的一天。这样一份经典的藏式早餐,能够维持她一上午所需的能量,可以有效对抗困倦和寒冷,也有足够精力去迎接一天的工作。

此外,酥油的药用智慧亦在民间代代相传。轻微烫伤时涂抹在伤口,可缓解疼痛;与特定草药混合外敷,能舒缓关节不适;对于干燥的嘴唇和皮肤,它更是天然保湿剂。

总之,不论食用还是药用,酥油总能在无形中带给人们温暖、细腻的感觉,可谓“润物细无声”。

器具:酥油“加工站”的过去和现在

如今,每户囤着酥油的家庭里,都少不了一台电动打茶机,它每天都在待命。

千年的变迁,酥油茶的制作也历经变化与发展。在电动打茶机还没普及的年代,高原人家里都是用传统酥油桶来制作酥油茶,它与电动打茶机最大的不同,就是全程需要人工操作。两者的制作原理大同小异,通过搅动使茶水和酥油相融,但是,花费的时间和人力可能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尽管电动打茶机的普及让传统酥油桶的日常使用率下降,但它存在的意义远不只是一个古老工具。它是藏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现代化冲击下装盛高原人民精神文化的器皿。

在八廓街,记者看到一家名为“奇宝酥油桶藏传古玩店”的店铺,店内空间不大,却摆放着满满当当的“宝贝”——各式各样的传统酥油桶、老式酥油茶壶、老式酸奶桶……像一座小小的主题博物馆,展示着高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店主扎西旺堆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店内各种古朴美丽的物件,他说:“其实,传统酥油桶依然活跃在当代生活中,在许多重大节日和场合,人们依旧会使用传统酥油桶。因为它不仅是酥油茶的制作工具,更是一种连接过去和现代的情感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酥油桶的使用,传统酥油桶正在焕发属于它的生机。”

茶馆:酥油是一种带着香味的文化

“我看过酥油花,也吃过酥油拌糌粑。对我而言,酥油是一种‘凝固的温暖’,是藏族朋友生活的缩影,更是一种带着香味的文化。”来自山东的赵先生说。

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最常见的就是茶馆,这里除了吸引本地客人,还成为游客探访地道美食的去处。

《四部医典》早有记载:“酥油性温,能增力、暖身、润肺。”现代研究亦证实其多重保健价值。酥油的乳脂肪在人体内氧化产热效率比植物油高15%至20%,是高原居民抗寒的“利器”,冬季食用酥油能快速提升体温,增强对低温环境的适应力。

“相比甜茶,我更喜欢酥油茶的味道——奶味浓郁且味道独特,喝完之后感觉身子暖暖的。”在拉萨某家茶馆里,记者遇到了来自湖北的胡女士,她告诉记者,她每年都会来西藏旅游,主要的打卡项目就是爬山和在茶馆喝酥油茶。

“我喜欢爬山,但是在高原爬山会比在平原地区更累一些,这样就需要补充高热量食品补充体能。喝完酥油茶,让我满血复活、浑身充满力量。而且我很喜欢大家坐在一起喝酥油茶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我心里很温暖。”小胡说。

需要注意的是,酥油虽属高热量食物,但传统饮食中讲究适量食用,大多数人家通常将此搭配青稞食品与蔬菜,保障营养均衡。现代营养学家建议:非高原居民每日食用不宜超过15克,可作为特色调味品用于烘焙或饮品调制。

漫长岁月里,酥油早已渗透进高原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默默滋养着一代代高原人的成长。酥油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食材,它见证了高原的历史变迁,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延续在每个高原儿女的生活和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