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原油期权、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铅、镍、锡和氧化铝期权等一批国际化交易品种在陆家嘴金融城“敲定”一笔笔买卖;全球科学家汇聚在张江科学城实现“源创首发、走向世界”;外高桥保税区“商贾云集”,“全球汇”打通跨境采购和国内市场的流通渠道,演绎“丝路电商”的繁荣发展……频繁的经济活动和充实的经济体量是基础,浦东作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坚持把强化“四大功能”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高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开放的浦东正全力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与世界共享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释放“强磁场”效应
金融资源汇聚的陆家嘴,今年又迎来了新一批“驻客”,法巴证券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之前通过独资或者合资形式,在中国市场开展银行、保险、基金管理、理财、消费金融等领域的相关业务。乘着金融业扩大开放的“东风”,法巴决定再次出手布局,以独资形式设立法巴证券,并在浦东注册落地。
如今,陆家嘴金融城已集聚了80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全国80%的外资资管机构、40%的外资法人银行、近1/3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近1/4的保险资管机构,成为全球资管机构在国内的重要集聚地和展业地。
作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浦东通过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重点载体建设、功能服务平台打造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持续推动功能区加快建设,外高桥“全球汇”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窗口,打通跨境采购和国内市场的流通渠道。
随着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馆的正式开馆,已有13个“丝路电商”伙伴国国家馆及商品中心入驻“全球汇”。今年“全球汇”内还新增了数百个商品种类,“买全球、卖全球”效应日渐凸显。
伴随着核心功能区域的崛起,浦东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逐步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不断释放“强磁场”效应,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货物、人才源源不断汇聚而来。
今年5月,日本大阪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该合约挂钩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标志着上期所与日本大阪交易所于今年1月15日签署的天然橡胶期货结算价授权协议正式落地,这也是推动“中国价格”进一步服务全球的重要里程碑。
更多在浦东交易中的“上海价格”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上期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机构务实合作,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路径和模式,推动更多品种与国际接轨,持续完善“中国价格、全球交易”的应用场景。
在国际货物航运方面,去年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377.8万吨,首次位列全球第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588万标准箱,助力上海港连续15年全球第一;口岸贸易规模达到10.64万亿元,占到全国1/4。
未来,浦东将致力于进一步增加“连通市场”的开放举措。推进落实人体干细胞和基因治疗以及外资医院、增值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加快推进外资企业参与国债期货交易项目、成立资管项目、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等一批重点外资金融项目落地,并在人民币离岸交易、离岸债券、自由贸易账户等方面重点突破。
厚植创新“核爆”土壤更大力度繁荣科创产业生态
浦东要全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动力源之一就是科技原创能力。
在三大先导产业创新上,浦东不断实现“源创首发”。比如,生物医药领域现有在研管线近2000个,其中一类新药800多个;研发成果进入爆发期,“十四五”以来获批国产一类创新药23个,国产创新三类医疗器械27个,总量分别达到28个、36个;今年获批一类新药5个,占全国12.5%。
“我们自主研发针对肺癌的一类创新药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片)去年销售额达到了35.5亿元,这一创新药的增长潜力巨大。目前针对其他适应证,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争取尽快在海外上市。”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张晓芳表示,艾弗沙在2021年上市首年就纳入浦东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时间进入到医院,正因为有这些好政策,好产品正加速放量。
自主创新带来的“核爆”下,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涌现。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十四五”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8.7%,财政科技投入五年累计投入553.04亿元,有效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69万件,增长1.8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0件增加到97件,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39项。
今年,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张江再出发行动方案,由大科学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外资研发中心、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数万家科技型初创企业组成的创新主体队伍,正畅通浦东“从0到100”的创新全链条。
链接世界的开放枢纽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资源高度集聚、要素流动协同高效、规则标准接轨国际,浦东已成为链接世界的枢纽。2024年,浦东离岸贸易规模超900亿美元,增长75%。航运方面,开展船供药械试点,覆盖药品达到724种。科创方面,全国首批CAR-T药品打通出海路径;实施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成员已达107家,赋能企业超6600家。
浦东核心功能持续提质升级,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加大力度投资中国市场。
今年7月,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英飞凌分拨中心(中国)定制项目在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内正式奠基,进入建设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定位于英飞凌全球三大物流枢纽之一,也是目前英飞凌在全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成品分拨中心。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英飞凌坚定推进定制项目建设,体现了企业对中国市场及浦东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英飞凌在自贸区的业务能级不断扩大、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有效推动了英飞凌在本土业务的快速发展。”英飞凌科技全球高级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表示。
来自法国,世界500强中唯一以生态环境、资源管理为主业的企业——威立雅集团近日也再次增资位于浦东的中国总部企业,注册资本增至28.05亿元。根据公开信息,此次增资是该公司2025年以来的第三次资本扩充。
总部经济进一步集聚,已成为浦东的一张亮丽名片。在今年7月举行的上海市第41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浦东又有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家外资研发中心获得认定。
随着中国市场引擎的持续驱动,一批大型跨国公司根植上海,将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分拨中心均设立在浦东,更将上海、浦东视为重要的“世界枢纽”,更多“上海创造”“浦东创造”正走出国门服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