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当无人驾驶汽车穿梭于城市中心,当车路协同系统实时调控交通信号……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在浦东金桥成为现实。
据悉,截至目前,集团已助力百度智行、小马智行、奇瑞汽车等4家企业获得20张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助力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毫末、智梭、仙途、桐达7家企业获得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累计29辆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71台无人驾驶装备在浦东开展创新应用。
立法先行,制度创新护航产业发展
以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未来车”,是浦东重点发展的硬核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一系列产业、立法、场景等优势构成了浦东“未来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越来越多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企业在浦东加速“驰骋”。
2023年3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实施细则》对外发布,标志着浦东“未来车”正式驶上了“法治道”。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驾驶论坛上,百度智行、AutoX安途、小马智行等3家企业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不久后,通用汽车也宣布获批上海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资质许可,在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内“开跑”。
通过立法保障,浦东还为无人驾驶装备的创新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落地。2023年6月29日,浦东新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浦东新区促进无人驾驶装备创新应用若干规定》。该规定于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为无人驾驶装备在浦东新区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场景驱动,技术验证与商业闭环双突破
在浦东,“未来车”的“试验场”持续铺开。今年3月,浦东新区正式开放第三批自动驾驶测试道路。
从2022年首批开放了金桥范围内29.3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到2024年开放了第二批205.2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再到第三批758.62公里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开放,浦东新区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的总数达到681条,总里程达1000.53公里,连通金桥、张江、世博、花木、浦东机场、迪士尼等重点区域和超级应用场景,极大丰富了创新应用范围并助力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
随着第三批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的开放,将进一步促进自动驾驶企业与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在浦东地区开展规模化、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涵盖无人出租车、无人公交、无人配送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的落地实施。
“未来车”不只是“车”。
定时作业、倾倒垃圾、自动充电/加水……在金桥开发区金鼎天地区域,仙途智能无人驾驶车作为浦东新区在无人环卫领域的首张牌照获得者,开展着无人环卫的创新应用。在金桥啦啦宝都,PIX无人售卖车已顺利“上岗”;针对无人巡检园区内应用,金桥集团已与聚誓科技、奥威科技在内的多家无人巡检服务企业开展多轮研究探讨,推动项目落地。
“在运用场景方面,目前在金桥我们已经发布了十大创新应用场景,包括L3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应用、无人驾驶出租出行、自动驾驶公交接驳、无人配送与物流、无人城管执法、无人环卫、智慧泊车、无人充电、红绿灯信息服务、交通事件信息服务等十大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场’。”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网联车产业链党委书记薛浩介绍。
生态赋能,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热带雨林”
依托浦东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和产业优势,金桥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强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链,打造“汽车+人工智能+车联网”的产业集群。
不久前,尊界上海设计中心正式入驻金桥智立方,作为江汽集团继合肥总部后首个专注于智能网联、电动出行、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研发设计中心,此次江淮汽车入驻标志着又一行业龙头企业落户金桥,为区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华为车BU、奔驰数字外资研发中心、小米汽车研发、博世XC事业部、问界、尊界等整车研发中心纷纷落户金桥,推动智能网联车汽车研发走向前沿。与此同时,金桥还集聚了海量的通信产业资源,包括华为上研所、中移动产业研究院、信通院工创中心等上游产业,以及斑马智行、上汽帆一等专业从事量产车车联网信息服务的下游企业,丰富的产业资源为金桥率先落地5G-A车联网应用试点提供了基础。据悉,该方案今年在金桥进行100公里道路规模化验证后,后续将进行全市乃至全国的大规模推广,为车联网规模化应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下一步,金桥将继续推动扩大创新应用承载区范围,持续推进示范区测试牌照阶段和扩大车辆规模,同时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加强平台生态能力构建。
从智能网联汽车立法保障的“法治护航”,到开放超千公里测试道路的“试验场”拓展;从华为、奔驰、小米等研发中心集聚的“龙头引领”,到5G-A车联网试点方案的“全球首创”,金桥正以“未来车”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随着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无人配送场景落地生根,这片充满活力的产业热土,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未来车”加速驶向全球智能出行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