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产业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十四五”期间,普陀区坚持“产业立区”战略,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能级跃升,交出了一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2025年1月至8月,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35.3%(其中软信服务业营收增长53.3%)、规上商销总额同比增速在五个商销大区中排名第二……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普陀区围绕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产业持续发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的扎实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普陀区正以更加成熟的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更加优质的空间载体,迎接新一轮发展机遇。
四大产业提前实现倍增计划
早在“十四五”开局之初,普陀区便明确重点培育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这并非简单的产业选择,而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精准定位。
以研发服务产业为例。在普陀区,一条全长2300米的武宁路串联起近千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和研发平台。这些高能级的大院大所,不仅是各自领域的“链主”企业,更是普陀区在上海科创布局中的独特优势。
普陀区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率先启动了一批产业创新“链式联盟”,并配套成立专项基金和服务专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力争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2024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255家。
此外,普陀区着力构建“3+5+X”产业政策体系,出台“1+N”人才新政,形成一定政策品牌效应,助力全区产业集群的培育。截至2024年底,四大重点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占区级税收比重达到40.6%,较“十三五”末翻了一倍。空间布局上,四大产业初步形成沿“真南路-曹杨路-武宁路”与苏州河构成的倒“T字形”集聚带,产业协同与区域联动效应不断增强。
细分赛道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在巩固四大产业基本盘的基础上,普陀区敏锐捕捉数字经济机遇,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广告、网络安全等特色产业名片。这些产业不仅是新的增长点,更是区域产业生态多元化的重要支撑。
数字广告产业的崛起颇具代表性。从位于真如城市副中心的上海国际数字广告园开园,入选首批市级广告产业园区;到园区集聚17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涵盖精准营销、跨境出海服务、直播电商等上下游的全产业链生态;再到2024年园区全年营收近150亿元、普陀区数字广告产业年营收占全市比重10.7%,普陀区仅用短短两年便在这一赛道建立起比较优势。
上海国际MCN大会、上海国际广告节等行业盛会连续多年在普陀举办;数广园区、利欧集团、天擎天拓入选首批上海市数字广告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剧星传媒、利欧集团被授予首批上海市“一级数字广告企业”证明商标……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普陀数字广告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网络安全产业则以全市唯一的“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为核心载体,集聚360华东区域安全总部、安博通等重点企业,建成上海城市安全大脑、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等重大功能平台。这种“平台+龙头”的发展模式,让普陀在网络安全这一高度专业的领域快速建立起产业壁垒。普陀区还组建了工业、金融、汽车、数字生活、网络游戏等五大领域网络安全创新联合体,连续承办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大会、“磐石行动”等标杆活动,产业能级与显示度持续提升。
楼宇经济成为产业升级新引擎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空间载体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楼宇经济发展强劲,逐步从“物理空间”转变为“产业社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4年末,全区税收亿元楼总量达到38幢,较“十三五”末增加12幢,其中,臣风大厦、中移动大厦税收分别达到12.5亿元和11.7亿元,实现十亿元楼零突破;重点楼宇单位面积税收产出超过6007元/平方米,增幅达89.3%,楼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这些数字背后是楼宇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针对部分楼宇产业特色不显等问题,普陀区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楼宇服务专班机制。通过构建“区级专班统筹、职能部门协同、属地街道主责”三级联动体系,搭建“E企行”招服一体化平台,并配置479名楼宇服务专员,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同时,试点推行“回家计划”,不仅吸引了奇富科技、蔚蓝云创等25家企业回迁,推动98家企业完成工商税务属地化,更探索出了一条通过精准服务盘活存量空间的新路径。
同时,普陀区着力推动楼宇载体与区域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地标。其中,物贸大厦依托平台集聚效应,正加速推动大宗商品贸易的国际化转型和规模化提升,重点聚焦打造有色金属产业特色楼宇。“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集成的特色重点产业楼宇将大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