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脑健康日的主题是“全生命周期的脑健康管理”。7月19日至20日,由国家卫健委指导的第三届脑健康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围绕脑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热点问题展开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核心议题在会上被重点提及,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脑健康的重大挑战。
据统计,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高达1700万,占全球患者总数近30%,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每年在阿尔茨海默病上支出的费用高达1.2万亿人民币,无数家庭在照料负担与经济压力之间艰难求生。此前,阿尔茨海默病口服药甘露特钠停产、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叫停备受关注,更折射出数千万阿尔茨海默病家庭面对疾病的焦虑。
“带癌生存”的漫长战役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突发的“大病”,而是一场可能持续长达十余年的“慢病管理”持久战。
作为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不仅仅是记忆损失,还有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伴有情绪与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功能明显减退。
从轻度记忆减退发展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均病程8-10年,其痛苦和挑战不亚于“带癌生存”,照护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可靠、便捷、经济的治疗方式,来守卫逐渐失去的记忆。
数据显示,全球每3秒就有1人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其中,女性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1.8倍,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以上。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迄今未明,尚无逆转或根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只能缓解病情进展,因此新药研发面临着巨大挑战。美国药物生产与研发协会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在AD上的研发投入超过6000亿美元,失败的临床药物超过300种,失败率高达99.6%。
治疗困局:现实与挑战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主要有非药物治疗(认知训练等)、认知改善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疾病修饰治疗(单抗等)三大类。
疾病修饰治疗针对病因(如脑中淀粉样蛋白堆积)开展,主要包括:免疫靶向治疗(单抗)、靶向与肠道菌群(甘露特钠)以及手术治疗。然而,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复杂,各类新型疗法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和持续的学术讨论。
今年5月,靶向与肠道菌群药物——甘露特钠被曝断供,价格飙升,影响了部分患者的用药稳定性。据悉,该药从附条件上市以来,一直存在学术争议,暂无复产相关消息。
手术治疗方面,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曾被推广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但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在近日被紧急叫停。
免疫靶向治疗的单抗药物是近年来获批的新型疗法,每2-4周输注一次,需要严格监测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等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单抗治疗只适用于通过PET扫描或脑脊液检测确认淀粉样蛋白堆积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年治疗费用约20万元,巨大的治疗成本是不少患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创新贴剂破局用药难点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就像是一座难于逾越的巨峰,除了开拓全新的治疗路径,也有一些企业针对经过长期验证的一线疗法进行新剂型的开发,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药物可及性。
利斯的明作为第二代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提高大脑中乙酰胆碱水平,从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是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可作为中重度患者的联合用药选择。如今,这类经典药物的全新剂型——透皮贴剂,已经实现国产化开发,意味着供应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提升。
在2025脑健康大会期间,国产首款获批上市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苏乐达)全国上市会重磅召开。苏乐达是中国生物制药下属企业北京泰德制药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透皮技术,将利斯的明均匀分散于特定分子量分布的压敏胶粘合剂基质,使药物24小时持续、稳定地穿透皮肤屏障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与口服最高剂量相当的治疗效果。
由于透皮给药技术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因此可以显著降低恶心、呕吐、呛咳等风险,减少了患者因为口服制剂副作用不耐受被迫停药,以及抗拒服药或服后吐药导致的剂量不足、疗程不全等问题。
临床数据证实,使用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后,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口服药物的三分之一。此外,每日贴敷一次的便利性,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案。
“随着外用贴剂技术平台的迭代,贴剂技术还拓展到慢性哮喘、帕金森、失眠等疾病。”北京泰德制药相关负责人王红梅在会上介绍。目前,北京泰德已经建立了凝胶贴膏、热熔胶、溶剂胶、微针贴片四大技术平台,年产能达3亿贴,面对老龄化带来的个性化用药需求,外用贴剂技术将提供更多更便利、安全、经济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是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或企业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