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旅爆火,如果你当成是一场流量战,那就输了

作者系应帆科技总裁兼CEO,CBNData创始人,新商业访谈「思路说」主理人王洋。

端午假期马上到了,身边的朋友、同事回家的并不多,而是各自订好了行程,奔赴不同的诗和远方。在文旅领域,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一些消费向好的实感。

目前文旅热已经到了next level,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华晨宇在烟台凌晨三点开的演唱会,城市、年轻人、音乐、日出的四方邂逅,疯狂又浪漫。五一期间,一些小众的城市、县域因为高性价比和有烟火气也迎来了大批反向旅游的年轻人。

看着一个个城市迎来富贵,我内心也在思考,那些爆火的城市到底火在哪儿?能持续多久?爆火之后又该怎么办?

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城市走红绝对不是一场流量战这么简单,它关乎一个城市能否找到文旅发展的本质。

这个本质是什么?

在“淄博复烤”的话题下,我看到网友这样评价淄博——“体验到了被尊重”“物价感人服务还好”“感受到淄博人的诚恳和热情”。

如果站在消费者视角,不难发现文旅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极致体验。

什么是消费者眼里的极致体验?

我想不是简单的“我对你好”,而是快速回应,深度挖掘,长期践行。

首先,你对需求的响应必须是快速、高效的。

“听劝”是今年文旅的高频词。有网友说吉林、河北的文旅账号不好找,当地文旅局立刻改名字;有人想看菏泽文旅局长穿汉服送牡丹、芍药,菏泽文旅马上安排;各地文旅开卷后,山东、河南人坐不住了,让自家加把劲,当地便连夜出创意视频……

为什么各地如此在意“真实的声音”并给予反馈?

因为它可以反哺城市建设,这个过程中,及时回应的姿态还能提升用户好感。甚至,你能从真实的声音里,找到出圈的抓手。

最典型的就是哈尔滨。当时网上因为冰雪大世界排队时间长有一些负面声音,哈尔滨迅速回应,又是公开致歉,又是连夜整改,市文旅局领导还到现场督导。一波连招展示了哈尔滨打造极致体验的决心,命运的齿轮由此转动。

极致体验还是一场深度体验。

这种体验跟花多少钱没有关系。

你像最近爆火的南京“韩老太”,卖十块钱一杯的“手冲咖啡“,很多人慕名去排队。你说它贵吗?不贵。但你看韩阿姨特别有仪式感地撕开三袋雀巢速溶,加入冒着腾腾热气的沸水,冲出一杯“手冲咖啡”,跟精品店用甄选豆子和进口机器调出来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过程在当下看起来很新鲜有趣,但其实是很多人儿时的回忆。

有在场感有差异化有社交谈资,深度体验这不就来了吗。

反观很多古镇,我感觉就是深度体验的“天选反例”。

你到那儿走走看看,会发现很多还停留在“古”字上,要么小桥流水,要么在卖臭豆腐和义乌小商品。我去过好几个不同的古镇,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忆了,怎么感觉以前来过呢。

如果是十年前,这种古镇或许能吸引消费者,那时候大家确实就图个古色古香。但时移世易,当代年轻人见过的世面太多了,他们更希望能感受到一座城独有的生气,而不是在面目相似的地方体验流水线项目。

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城市是否具有鲜明的文化基点?

这个概念是我在调研江苏东台的时候提出的。我们跟当地文旅部门交流了如何打造西溪景区,当时我提出文旅发展的五要素——文化基点、人群锚定、媒介透传、科技加持、空间融合。

尤其对于文化基点,我的理解是,旅行是一场人的灵魂和城市灵魂的短暂碰撞。想让这场碰撞更深入,城市就一定要找到自己清晰的文化定位。

像东台的文化基点层级就分为三层。当地人民自古以制盐、捕鱼、农耕为生,蕴养了坚韧、勇敢、勤劳的生活品质,这是文化底座。流传千载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象征着浪漫,表达了东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中间层。再加上东台诞生了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宰相,这样的“三相文化”背后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是整个东台文化的顶层设计。

有了这样一个贯穿城市时间、空间的文化基点,并在城市建设中将其内化,你才有可能给消费者独一无二的体验感。

极致体验还需要你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长期践行。

最近天水麻辣烫正在经历的扎堆倒闭。倒闭的大多数是速成店,最典型的是一位济南老板,去甘肃学麻辣烫花了2万块、门店投资30万,雇了七八位店员,开业18天就关门了。

这种扎堆倒闭在我看来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是一个城市走红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

我们需要尊重这样的事物发展规律,要知道“爆红”有运气因素,流量也会雁过无痕,但城市在衣食住行服务领域的追求却是要贯穿发展始终的。

一个城市如果能在极致体验上制心一处,便能获得一种驱动力,驱动你去快速响应市场、深入洞察用户、长期深耕服务。我相信这才是一个城市能走红、长红的根本。

至于剩下的,不妨交给时间和机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