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林崩瓜首次大规模上市 黄渡番茄、矮脚青、白蚕豆等本地特色农产品也重现市场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昨天,上海地产水果“三林崩瓜”在浦东上市。与往年全市只种50亩不同,今年,盒马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定植了150亩三林崩瓜,预计将在未来近两个月里,陆续上市12万颗成品瓜。这也是这种在上海种植历史悠久、产量却极低的瓜果品种,首次更大规模跟本地消费者见面。

明明是受人欢迎的地产水果,三林崩瓜为何长期没有规模化种植?而今,又是怎样的契机让它重回市场?

一碰就“炸”,很难规模化流通

三林崩瓜跻身西瓜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不过,瓜如其名,皮薄如纸、一触即破,一度给种植、采收、运输等环节带来难题。

20世纪60年代末,受环境条件、耕作场地等影响,三林崩瓜濒临绝种。70年代末,上海市农科院专家又重新回到三林镇种植三林崩瓜。之后经科研人员共同努力,通过提纯复壮、杂交选育,将原来只有两斤重、瓜瓤淡黄、甜度不高的崩瓜,开发成了如今中心糖度约11度、单个重量约4斤的“新”崩瓜。2013年,三林崩瓜获国家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证书。同年,三林崩瓜栽培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协会会长周德福说,三林崩瓜种植条件要求极高,产量又低,一藤一瓜的情况下,一亩地只能产出几百颗合格的崩瓜。一段时间以来,尽管解决了种植技术问题,但依然存在种植面积不够、推广不足等情况。去年以来,浦东新区农协会与上海三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盒米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战略合作,将种植面积由50亩扩大到200亩。“还统一了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实现了‘一瓜一码’,育苗、种植、销售全流程溯源。”盒米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建荣说。不过,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三林崩瓜一碰就“炸”的臭脾气,恐怕仍然很难在市场上规模化流通。

全闭环运输破解难题

记者在瓜田看到,崩瓜虽然比普通的西瓜小一圈儿,可运输起来实在麻烦。一旦瓜成熟到一定阶段,只要用手轻轻一碰,“嘭”一声,黄色的瓜瓤就急不可待地坦露出来。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我们专门为三林崩瓜制定了一套全闭环的运输标准。从采收时,就要和技术人员确定采收相应的成熟度,分批次进行种植、授粉、采收。包装为了贴合崩瓜形状,我们选择了防震能力极强的气泡柱,还加装了葫芦膜,并通过专车专送的方式,将崩瓜运到各个前置仓。”盒马上海区域商品总监黄一凡说。

对盒马而言,最难控制的环节其实是“最后一公里”。难伺候的崩瓜可累坏了一线的外卖小哥。“配送员需要在上车之前先检查一遍瓜的情况。路上需要格外留意减速带,送达时还要再开箱检查一次。”黄一凡介绍。

略有遗憾的是,以现在的运输方式,三林崩瓜还是出不了上海,只能上海市民“独自享用”了。

复刻市民儿时味道

其实,上海历史上有很多本土的特色农产品,由于种植规模小、外来品种冲击等原因,逐步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黄渡番茄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嘉定安亭黄渡地区就开始种植番茄,其出产的番茄个大、饱满、皮薄、色艳、甜糯、汁多,深受市场欢迎,黄渡番茄也因此闻名沪上。

这两年,沉寂了多年的黄渡番茄,在订单农业的新种植销售模式下,重出江湖。很多吃过的市民都表示,重新找回了记忆中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与盒马等大客户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避免盲目生产。

黄一凡说,订单农业也是目前复原被现代供应链抛弃的特色农产品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去年,盒马在浦东南汇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还原了露天种植的矮脚青,上市后非常受上海市民欢迎,平均每天有2万多用户购买。最近,盒马又开始在嘉定推进“嘉定白蒜”“嘉定白蚕豆”等特色老品种的种植与上市,并上架销售了崇明人的儿时美味——崇明野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