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辉南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锚定绿色有机发展航道,以“提品质、扩规模、促融合”为主线,推动鲜食玉米产业从“零星试种”迈向“集群奔跑”,让“粮袋子”既装满产量,更载满质量。
沃土孕佳品:北纬42°的“天生好味”
“辉南的鲜食玉米,咬一口满是清甜,真是‘老天赏饭吃’!”在田地里,农户们望着收获的玉米,满脸自豪。
辉南县地处北纬玉米黄金种植带,这里不仅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更难得的是,遍布当地的火山质土壤富含钾、钙等微量元素,搭配长白山余脉流淌的矿泉水资源灌溉,让每一颗玉米颗粒都浸润“天然养分”,从源头奠定了“甜、糯、香”的独特口感。
金秋时节,辉南县的万亩鲜食玉米基地接近收获尾声。从最初百亩“小尝试”,到如今万亩的“大丰收”;从过去散户“各自为战”,到现在合作社“抱团发展”,不仅规模化种植基地连片成型,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也加速补位,鲜食玉米优质品率超过95%,为产业发展“第一车间”筑牢了根基。
智慧提效能:1小时锁定“田间鲜”
“刚从地里掰下的玉米,1小时内就能封装入库,口感和刚煮好的一样鲜!”在吉林省三和农场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负责人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介绍。
走进这座现代化车间,只见新鲜采收的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分拣系统,机械臂精准剔除不合格果穗。随后经清洗、蒸煮、冷却等工序,迅速进入真空包装环节。伴随着真空机“嘶嘶”的密封声,带着余温的玉米瞬间“锁鲜”。“这条生产线把‘田间到成品’的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能最大程度保留玉米的水分和糖分,避免营养流失。”车间技术员说。
效率同样令人惊叹的是,该生产线每小时可加工2.4万棒鲜食玉米,日加工能力达20万棒;按此产能推算,2025年该公司鲜食玉米年产量预计突破500万棒,年产值可达800万元。智能化加工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仅让玉米“鲜得更持久”,也可以让产品快速运往全国多个省市,把“地方特产”变成“全国俏货”。
融合促共富:三产联动激活“大能量”
近年来,辉南县跳出“只种不加工、只卖初级品”的传统模式,通过“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的融合路径,让鲜食玉米产业成为带富致富的“金钥匙”。
在石道河镇,当地依托鲜食玉米这一资源,于2024年成立谷物种植合作社,启动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一方面,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溢价”订单,农户按标准种植鲜食玉米,采收后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彻底打消了农户“种得多、卖不掉”的顾虑;另一方面,示范园聚焦精深加工,改建白酒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和成品库房,建成玉米白酒灌装生产线1条,以“村集体+企业”模式运营,直接新增就业岗位15个,进一步拓宽了农户致富路径。园区还配套建设了地下酒窖和酒文化馆,游客可参观玉米酿酒过程、品鉴玉米白酒,让一产、二产、三产拧成“一股绳”,实现了“种植+加工+文旅”的无缝衔接。
无独有偶,杉松岗镇安山堡村则是探索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市场主体+农户”的共赢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整合资源,市场主体负责管理运营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种植。今年,该村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不仅为村集体增收42万元,还带动130人就业,其中包括10户脱贫户、监测户,就业人员年总收入超290万元,脱贫户人均增收1.7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村集体有收益、农户有钱赚、企业有效益”的多赢格局。
如今,行走在辉南大地,从连片的种植基地到忙碌的智能化车间,从热闹的加工园区到增收农户的笑脸,鲜食玉米正以其独特魅力书写着遥遥领“鲜”的致富故事。下一步,辉南县将持续推动鲜食玉米产业全链条升级,让这根“小玉米”释放更大能量,在乡村全面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