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洮北区稻鱼共养开启“生态+经济”双赢的农业新模式

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初秋时节,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庆生村的稻田已褪去盛夏的浓绿,沉甸甸的稻穗渐次泛黄,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稻穗下的清水里,鲤鱼、夏花鱼自在游动。村民们忙着巡田、观察鱼苗长势,田野间透着丰收的希望。

这幅生态和谐的画面,源于洮北区对稻鱼共养绿色农业模式的探索与推广。

在洮北区嘉铭种植养殖合作社的稻田里,早在今年插秧初期,村民就已完成精细规划,按照稻鱼共生的生长需求,在稻田中预留了专门的鱼沟和鱼坑,为后续鱼苗投放搭建好“生长空间”。等秧苗稳稳定根后,分批次将鱼苗投放到田里,正式开启稻鱼的“共生之旅”。

“水稻和鱼是‘互相帮忙’的。”合作社负责人指着水中游动的鱼介绍,水稻的茎叶能为鱼类遮挡强光,避免水温过高影响生长;稻田里自然滋生的浮游生物、杂草嫩芽,更是鱼儿的“天然饵料”,减少了人工投喂成本。与此同时,鱼类在水中游动时能松动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呼吸,其排泄物还能为水稻生长提供氮、磷、钾等天然养分,替代了部分化肥。

“今年合作社共种植300亩水稻,利用220亩推行稻鱼共养,6月末投放的小鱼苗,经过60多天的生长,目前长到三两左右,长势远超预期。”合作社负责人开心地说,“按照往年经验,到秋收时每亩地能增收1000元左右,再加上早稻的收成,真正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季多收、共生共赢’。”

近年来,洮北区的稻鱼共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地以“政策+科技+示范”为有力抓手,创新实施以补代投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农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稻鱼共养技术。从合理控制鱼苗投放密度,到科学投喂饲料,再到精准防治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进一步提高了稻鱼共养的产量和质量。

“稻鱼共养不仅是种养殖模式的创新,更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洮北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全省渔业倍增计划要求,今年洮北区共规划实施稻鱼种养面积19.34万亩,累计投入鲤鱼、夏花鱼苗1616万尾。从目前来看,水稻长势均匀,鱼苗存活率高,整体情况良好。“这种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让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产生1+1>2的综合效益。”

稻浪轻翻,鱼跃水中。当前,洮北区的稻鱼共养正处于孕育丰收的关键期,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态赋能发展,以“一块田、一粒米、一尾鱼”的精细管理,让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