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黑龙江省政府网站消息,八月的漠河北极村,17℃的清风穿林而过,轻轻拂去远方游客肩头的燥热。从加格达奇一路向北,蜿蜒的公路在林海间延伸,车窗外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幅无边无际的绿绸,静静诉说着这片林区从“伐木求生”到“护绿富民”的蝶变故事。尤其在这两年间,大兴安岭三县四区全域聚力,循迹“两业并举”,文旅产业发展一日千里,时时处处都有新的美好被发现。
灼灼其华北极村
刚踏入北极村,浓郁的烟火气便扑面而来。作为村子“主动脉”的北极大街,早已被熙熙攘攘的游客填满。街道两侧,一座座木刻楞建筑矗立其间,原木的纹理透着东北边陲特有的厚重与温暖,红、黄两色的招牌从木质房檐下探出,与民宿窗棂上精致的剪纸、餐馆里飘出的铁锅炖香气交织在一起,将“东北风情”四个字具象得格外生动,仿佛一脚踏进了童话里的北国村落。
“这日子能这么红火,全是沾了旅游的光。”雪人木屋民宿的老板娘史瑞娟说起如今的生活,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她说,最初民宿只有几间房,如今不仅整体重新装修,还新开出两家分店,总房间数扩到28间,每到旅游旺季,天天都是满房状态。“现在的日子比蓝莓还甜。”据统计,这两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北极村新建民宿达30多户,村民靠着这股“旅游热”,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不远处的“中国最北邮局”前,长长的队伍从门口一直排到街角。游客手里紧紧攥着印着北极光、驯鹿图案的明信片,只为盖上那枚专属的“北极村”邮戳,把北纬53度的清凉与浪漫,连同自己的思念一起寄给远方的亲友。邮局的李师傅一边熟练地盖章,一边感慨道:“旺季的时候,一天能寄出去上千张明信片,有的寄到了温暖的海南,有的还漂洋过海到了国外,没想到这小小的明信片,成了北极村的‘活名片’。”
2024年,北极村接待游客量达到27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为让游客在这里留住更多美好回忆,北极村不断升级旅游体验:新建的“数字极光馆”让游客通过沉浸式技术感受梦幻与浪漫;升级后的极光观测系统让“追极光”变得更加容易;冬天有冰雪汽车越野赛、冰河冬捕等特色活动,夏天有热闹的北极光节。交通的改善更是为北极村注入了新活力,G331国道全线贯通,漠河机场的航班班次不断增加,“雪国列车”载着游客穿越茫茫林海,让“说走就走的北极之旅”成为现实。
大兴安岭的“清凉经济”不仅惠及北极村,几百公里外的呼玛县兴华服务区也成了游客避暑的好去处。来自乐山的龚大姐和爱人已经在这里“巴适”地驻停了3天。“这里的服务太好了,3元钱就能洗个热水澡,连晾衣架都给准备好了,太贴心了。”她介绍,自己和爱人退休后就爱上了自驾游,眼下家里温度高达三十六七摄氏度,所以特意来大兴安岭避暑。
在呼玛县金山林场的标本制作室里,林场党委书记姚绵胜举着上一批孩子制作的还未完全干燥的半成品植物标本板介绍道:“大兴安岭遍地都是花花草草,蝴蝶、甲虫随处可见,中小学生在这里亲自动手制作标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研学旅行更有意义。”这两年,金山林场一直在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开展标本制作、森林科普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大兴安岭的生态文化。
古老文化焕新生
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古驿道博物馆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参观的游客。博物馆的一角,一个个色彩鲜亮、纹路精巧的桦树皮盒,一顶顶造型独特的兽角帽,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树皮粘贴画,整齐摆放在展台上。这些凝聚着鄂伦春族智慧的老手艺,如今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45元一个,刚摆出来就卖了3个。”郭爽手里拿着正在编织的桦树皮盒,脸上满是开心。作为鄂伦春族文化传承人之一郭宝林的侄女,郭爽从小就跟着老一辈学习桦树皮制作技艺,最初只是觉得“不能丢了民族文化”,没想到如今靠着这门手艺每年还能增加一份收入。
郭爽的变化,离不开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几年,乡里专门开设了桦树皮制作、鄂伦春剪纸等非遗课堂,还推出了“师徒结对”计划,让古老的手艺得以延续。同时,乡里还免费在古驿道博物馆为村民提供展位,销售非遗手工艺品。“以前会这些手艺的传承人就几个人,年轻人都觉得学这个不挣钱,没人愿意学。现在不一样了,传承人能靠手艺创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来学习。”鄂族村村委会主任刘海波说。
为让传统技艺更好适应现代市场,乡里邀请专业设计师为村民做创意设计培训,还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一系列新的文创产品:桦树皮做的冰箱贴、兽皮刺绣的钥匙链、印着鄂伦春族图腾的帆布包等,深受游客喜爱。村里还成立了“鄂伦春太阳·雪艺术团”,精心打造了《画印十八站》沉浸式情景剧,游客不仅能观看精彩的表演,还能亲手体验桦树皮船制作、鄂伦春剪纸等项目。
依托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古驿道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打造了十八站古驿鄂乡旅游度假区,新增了骑马、射箭、喂鹿等体验项目,完善了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2024年,度假区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带动文旅收入超过100万元。“咱鄂伦春人守着这么好的文化富矿,以前没找到开发的路子,现在终于把‘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刘海波看着景区里热闹的景象,笑得格外欣慰。
全域发展四季旺
从北极村的清凉盛夏,到鄂伦春族的文化创收,大兴安岭正以“全域发展、四季皆旺”为目标,一步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让游客“四季有得玩、季季有特色”,大兴安岭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还梳理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推出了10条精品旅游线路——既有以北极村、北红村为核心的“找北探源游”,也有以漠河林场、金山林场为重点的“森林康养游”,还有以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为特色的“民俗体验游”。这些线路将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要留住游客,不仅要“有得玩”,更要“住得舒服、玩得安心”。这几年,大兴安岭大力开展旅游“暖客行动”,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新增宾馆、民宿400多家,总床位数超过7000张,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的问题。
数据是“美丽经济”最生动的注脚。2024年,大兴安岭全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8.35%,旅游花费同比增长64.58%,两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
大兴安岭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这片广袤的北国大地正以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亮眼成绩,奏响一曲属于新时代的“美丽经济”欢歌,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