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轩西藏公益助学之旅

高原四月的清晨,拉萨老城的屋顶仍覆着薄霜。一支来自上海的公益车队便沿着狭窄石板巷缓缓驶进。没有人料到,这趟行程将把一位企业创始人和一群藏族孩子牵在一起——在海拔 3650 米的地方,他们即将写下一份关于梦想与守护的契约。

走进德吉家:一个少女与复旦医学院的距离

在拉萨老城区里,8 岁的藏族女孩格桑德吉正伏在窗边写作业,母亲一边照顾刚做完心脏手术的奶奶,一边抚养3 岁的妹妹。对她而言,十几平方米的家就是世界的全部,而课本上的知识则是看见世界的窗口。

林清轩团队推门而入,热腾腾的酥油茶升起温暖香气;奶奶从木柜深处翻出一摞厚厚的奖状,小心翼翼递到志愿者手中。被问到未来理想,德吉在信封上写下——“我的梦想是:考上复旦医学院”。

“如果你考上复旦,我们负责全部学费。”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当即许下郑重承诺。没有煽情的话语,没有精心设计的授奖仪式,但从这一刻起,这个女孩的命运与林清轩产生了交集。临别时,德吉唱起民歌,歌声清亮如雪山融水,穿透低矮的木梁。那一刻,孙来春想起了高山上的红山茶花——在极端环境中,生命总能找到向上的裂隙。

曲水县中学:午后阳光中的课堂对话

离开德吉家,公益车队抵达曲水县中学。这里年均日照超过 3000 小时。孩子们见到陌生志愿者抱着书包、文具鱼贯而入,先惊喜,继而腼腆,纷纷涨红了脸,小声道谢。

物资安顿好后,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童年:“曾经黑龙江大山里交不起3元学费的男孩,用三周时间抠破了教室的土墙。那时我站着上课,总觉得矮人一截,直到亲戚寄来6块钱,我才第一次能坐下——木凳硌得生疼,但心里却像被太阳晒透了。”

如今,这个曾因贫穷弯下腰的男孩,带着温暖与关怀重返校园。当年抠墙洞的手,如今为高原学子推开一扇窗——窗外是未来,窗内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我12 岁之前没见到火车。长大之后,我才知道世界可以那么大。”他说,等有机会,想请孩子们一起坐火车到上海,参观林清轩的工厂,看看上海;人生不一定要跑得快,但要一直向着光。话音落下,阳光正好扫过讲台,照亮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掌声在教室里爆开,他们忽然明白,外面的世界虽远,却并非遥不可及。

她守护他们,我们守护她

教师们忙着给孩子们登记发放文具,孙来春却拿起了装有林清轩山茶花精华油和精华级防晒的礼盒。在年均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的拉萨,终年高海拔的紫外线为老师们,带来了各种肌肤问题。“老师先把自己照顾好,才能照顾好孩子。”孙来春边说边把礼盒递到老师手里。校长笑道:“有了它,我们的‘教师风采’就不怕大太阳偷走啦!”

林清轩的答案:让所有生命有尊严地生长

车队准备返程。校园里,孩子们排成整齐的方阵,为林清轩的团队送别。有人问孙来春:“翻山越岭做助学,对品牌真的有帮助吗?”

“商业的价值不在征服自然,而在向万物学怎样体面地活着。”珠峰公益行归来,孙来春这样总结。一个承诺、一间教室——在海拔3650 米的地方,被阳光照得滚烫的,是孩子们的梦想,也是林清轩“让所有生命有尊严地生长”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