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2024年首次突破百亿元

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8月13日,由市发展改革委主办的天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经验交流会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举行。活动中,行业专家和蓟州区、宁河区、津南区、西青区、天津经开区、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交流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做法、分享典型案例。中新天津生态城现场发布了2024年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数据,首次突破百亿元,展现出我市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丰硕成果。

多年来,我市始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谋划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出台全面推进美丽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等举措,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津,在绿色产业转型、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绿色产业转型加快推进。2024年,我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11.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6.8%,均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单位243家。交通设施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2020年的3倍以上,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1%。循环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打造静海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滨海新区保税维修再制造、河东二手商品交易等产业集聚区,服务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在津落户发展。累计培育200余家二手汽车出口企业、34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白名单企业,主要工业固废、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绿色发展高地加速崛起,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天津经开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河西区、南开区、津南区、宁河区和天津经开区、滨海高新区建设市级碳达峰试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市持续深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妥善应对区域重污染,实施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于桥水库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点对点”定向利用,华北区域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在津落地。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成果丰硕,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20年的4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38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从66.9%提高到73.2%,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国控断面优良水体占比从44.4%提升至52.8%,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72.6%,达到近年最好水平;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持续保持安全利用。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扎实推进。我市持续完善空间治理体系,编制实施《天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骨架,打造北部生态屏障、平原绿色屏障、“一环十一园”等城市绿肺。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建成面积超300平方公里的“林田水草、河湖湿地”一体化生态区域,蓝绿空间占比达66.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完成蓟州区、宁河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等试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海洋生态系统价值试算,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线路53条、乡村旅游重点片区12个、“津农精品”产品225个,建成蓟州春山里、宁河七里海贝贝农场等一批特色生态文旅项目,滨海新区完成林业碳汇一期项目8950亩,碳排放交易市场连续9年履约率达到100%。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天津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以绿生金之路。2025年是生态城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的开局之年。示范区升级版实施方案将GEP指标纳入顶层设计,作为绿色发展关键指标与GDP共同成为核心引领指标,推动生态城实现GDP与GEP双提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GEP核算试点以来,生态城率先出台团体标准,相关经验上升为天津市地方标准。今年6月,生态城2024年GEP核算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核算结果量化评价了生态城开发建设以来两个跨越式转变——通过人工开发建设,生态产品从单一到多元,从最初的调节服务,拓展形成全维度生态产品体系;2024年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11.2亿元,较开发建设之初增长近21倍,实现了盐碱地向“绿富美”生态之城的华丽蜕变,充分体现生态城不仅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成为“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耕生态建设,让“两山”理念在津沽大地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