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传统产业也“新潮”

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石化企业的车间里,多维感知巡检机器人对生产装置“望闻问切”,智能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随之提升;在钢铁厂,数字中心的几十块大屏幕实时记录着生产流程中的微小变化,数字化管理系统正成为企业的“大脑”……

生产力向新之路上,传统产业这样一个积蓄着强大潜能的“老面孔”,也有了“新容颜”。从制造到智造,传统产业正向高处攀登,拥抱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盘”。基本盘有多重?有数据为证: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这么大的体量、这么重的分量,经过改造提升,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传统产业也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石,很多新兴产业的“供应商”就是传统产业,物联网、云计算的产业化离不开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的支撑……显然,筑牢夯实产业基本盘,筑牢的是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传统产业也“新潮”。

“新”的是发展方式,“潮”的是发展思路。筑牢夯实产业基本盘,让传统产业“新意盎然”,关键是筑牢创新的意识。产业是否先进,要看产品高不高端,看产业本身处于价值链何种位置、能不能跟得上技术革新。正如一位企业负责人所说:“对于我们传统企业来说,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转的问题。”向高、向智、向数而转,是技术创新,不仅节省成本,更提升效率;也是模式、业态的出新,用不同维度的创新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让传统产业彰显“现代范”。

传统产业“潮”起来,靠创新的催化,也靠环境的滋养。数智化浪潮之下,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成为一种“刚需”。这是一种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智能+产业”的连锁反应中形成新的“质变”。这种“质变”有时候仅凭经营主体难以达成。面对时代浪潮,一些中小企业能否顺势而为?当传统企业切换新赛道,如何解决技术瓶颈、资源受限问题?企业的需求,是政策的着力点。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牵线搭桥”,帮企业找市场、配资源,在产业、企业转型升级中“推一把”“送一程”,企业就会更顺畅地奔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聚力创新、持续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必须为”,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