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市政府网站消息,再过一个多月,位于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合作示范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项目的建设将完工。目前,施工方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收尾及设备的调试。6月底前这座医院将完成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然而4年前,这里还是一块荒地。荒蛮的杂草、坑洼的水沟,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以前这里啥样?”采访当日,来医院送货的老王比划着记者的身高说:“啥样?没个样子!连人都看不见,这野草比你都高,能把你给没了。”
现在,一家家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相关企业随“协和”纷纷落地于此。据了解,目前,有近100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注册在合作示范区。去年,合作示范区的招商引资到位额达20.8亿元,贡献率静海第一。
何来如此巨变?
自2020年合作示范区成立以来,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开始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他们先盘点自己的“家底”,就“怎样留人、怎样招企业、怎样做配套”开出一条条任务清单。其中,招商是主要任务。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永威总结了两点招商“秘籍”:“一是,想企业之所想,要了解它需要什么。有些生物医药企业,你给它减点儿租金,还不如给它协调个冷冻间,帮它把物流路线规划到最短;二是,招商得算‘大账’。招商招的是产业聚集,招的是带动作用。只关注眼前这些房子租出去多少,没有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动机就是产业聚集区。今年,静海区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等9条产业链,计划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1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来自北京的项目预计占到一半。
施工现场忙 一天不耽误
早晨6时多,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项目的门口,挖掘机、运输车已经开工了。戴着橘色安全帽的工人在这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格外显眼。他们从距离施工现场不远处的住宿区赶来,在“一天也不耽误 一天也不懈怠”“大干60天 确保3月31日完工”的倡议下,涌向项目施工现场,有序开展施工作业。
“工期还有一个多月,每一天都很宝贵。”中冶建工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韩华指着门诊大厅上方的红色标语说:“根据后续收尾工序的安排,作业人员还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严控3月31日的工期节点。”
李张强是该项目的安全总监,河北唐山人。他的工作全面又琐碎,大到安全施工方案的策划,小到连工人的安全帽和反光背心是否穿戴好都要念叨一句。他向记者介绍,他们2020年3月进场,“黑白色”是他对这里的最初印象。野草、水沟,一踩一脚泥。“这片地可荒了有年头了,不好弄啊!”他当时心想。
确实是难啃的骨头。施工方进场前,场地内有一条长几十米、宽十几米、深2米多的水沟。当时天冷,沟里的水都被冻住了,只能破冰后用运输车一车一车往外拉。沟填平了,基槽开挖的时候又碰到了新麻烦。该项目地质条件复杂,流沙、管涌等不良地质现象突出。基槽开挖至10米深时,流沙异常严重。坑里挖得再干净,两边的流沙没一会儿就又流了进来。项目团队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克服了基坑的地质难题,如期完成了4.6万平方米超大基坑的基础施工。
名企一落地 众企都来聚
“协和”前面跑,企业后面追。这块“金字招牌”一落地,奔着“协和”过来咨询落地的医疗器械、大健康和生物医药等企业蜂拥而至。“80%的企业一听到‘协和’,眼睛都放光。”合作示范区招商工作人员孙子烨说。他现在一天最多要接待6家过来参观咨询的企业。对这些企业,孙子烨有时要讲解2—3个小时。在对接企业的过程中,她总结出企业落户的大致需求:一是大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二是高校的知识外溢;三是优惠政策到位;四是产业技术领先。而这些,合作示范区都有。
合作示范区规划面积38.5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教育、医疗、康养、体育四大特色产业板块,打造独具特色的健康产业聚集高地。在采访的路上,记者看到,在一条名为“健康大道”的主路两旁,有不少康养中心、体育场所和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机构和企业。这些都是企业落户所看重的资源。一家从北京过来落地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入驻前过来考察,又惊又喜。小到医疗器械中的小微企业,大到康养大健康产业的龙头公司,合作示范区都涵盖了。“在这里拿到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周期可能只有外地一些地区的1/4—1/3,对于优秀的生物医药类企业,合作示范区还能给予免租金、免物业费的支持。”该负责人称。
产业要配套,相关其他方面也都要配套。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附近,服务驿站、医师之家、医学交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产业聚集区附近,十二年制北师大附属学校已经落成,周边居民子女可以享受高标准教育。
完善的产业配套给了管委会招商的底气。“去年年底,合作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带队,跟随市发展改革委赴日本考察,这次出行,管委会对接了6个项目。几天前,管委会领导又带队去了上海和江苏,这已经是年后第三次出访了。”孙子烨告诉记者,除了“走出去”,合作示范区管委会招商团队还围绕大健康产业进行了调研,形成储备库。他们从这个储备库里梳理出多家合作可能性较大的企业,其中北京的企业约占一半。与此同时,管委会积极配合成立静海区驻京招商指挥部,抽调精兵充实驻京招商人员,争取吸引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质项目落户静海。
合作示范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1+16”平台之一。“北京的企业一直是我们对接的主要对象。目前有不少北京优质企业选择合作示范区作为在京津冀布局的落脚点,这些企业不仅丰富了合作示范区的产业集聚,其业务范围还辐射到京津冀乃至全国。”孙子烨说。
产业要先行 招商算“大账”
在合作示范区落户的企业中,不乏初创型企业。“我们引进了一家叫迈达佩思的医疗器械及技术研发商,他们以神经电生理调控作为主要技术手段,提供消化道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的调控治疗解决方案。企业拥有多项专利,其研发的‘植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属于国际医学研究的前沿技术。我们通过母基金梧桐树资本给它投资了1500万元,支持它在京津冀的布局。”孙子烨说。
“有些初创企业,别说税收,就连销售收入可能都没多少,怎么还给租金优惠,资金扶持?”面对初创型企业招商,王永威有时会听到这样的疑问,他说:“招商得算‘大账’。小公司刚开始可能没有多少税收,但做大之后,一年可能交几千万元的税。而且整个项目做起来后,对周边产业,对整个区域的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不都是回报吗?”
产业规划先行使产业集群效应愈发明显,其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大。坐落在合作示范区的天津协和博精医学诊断技术有限公司以血液学特检项目检测与诊断、检测技术研发为核心业务。该公司总经理刘汉芝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检测项目达620余项,同全国330家医院取得合作,业务范围覆盖28个省区市。其中,仅河北省的客户就有50多家。
产业强,区域兴。2023年,静海区提出:推出招商引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抓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辐射带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此外,要用好梧桐树、沄柏资本、海河基金等招商力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目标企业,以项目增量促产业结构优化,确保高技术产业企业占比超50%。
“合作示范区要聚焦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着力引进总部企业、创新团队等资源,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亿元、市外内资到位增长30%以上。”王永威表示,要推动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院一期投入运营、医学健康研究院和协和天津校区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