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浦东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近日,位于张江科学城纳贤路800号的科海大楼各个楼层里访客络绎不绝,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业者,也有全球的科学家,一幢大楼里的“科创”含量惊人。

纳贤路800号只是浦东科创产业高浓度的一个缩影。从一片农田起步,浦东“催熟”了一个个优质企业,让科创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创新“核爆”生态下,一块块“创新试验田”向“产业带”跃升,建成了密布全区的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三大先导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厚植产业沃土激发创新集聚效应

在科海大楼9层,来自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英国高校的20余名青年学者,与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的学者,以及科技投资和成果转化界10余名代表正激烈交流着,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当主办方之一的浦东高质量孵化器代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向参会“大咖”们介绍正在实践的“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模式时,得到了专家的高度关注。浦东营造的创新“核爆”生态,让海外学者们纷纷点赞。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杰出青年人才协会创始人顾赛表示,“此番来到上海、浦东,看到国内创新、创业的氛围,我们感到十分激动。”

这场由中科创星发起的“好望角科学沙龙”已在浦东举行五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科学家汇聚一堂。“我们发起‘好望角科学沙龙’,鼓励创新,探索知识边界,希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中国发生。”米磊坚定地表示。

这样热闹的场景,在同一天,还发生在科海大楼3层。当天,这里正在举行“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十届浦东新区创新创业大赛,智能制造、机器人、半导体等前沿领域的56家企业正积极备战,他们中的大部分始终扎根浦东,坚持做着“创新”这一件事。

作为浦东孵化器孵化企业,宜氪数据负责人隋振宏向现场评委介绍了其核心产品——“桥语商业分析智能体”。

业界认为今年是“智能体元年”。AI智能体凭借着深度思考、自主规划、作出决策并深度执行的能力,在发展路径上正实现一次范式突变。就像一块新的产业“试验田”,不少浦东企业已经率先入局。

“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体可深度集成生产数据,实现对设备状态的预测性维护、工艺流程的智能优化、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以及供应链的高效协同。公司目前已服务烟草机械、美孚、圣戈班等高端制造和汽车行业客户,仅去年营收就已逾千万元。”隋振宏表示。

在纳贤路800号,科学家拿着一杯咖啡或正谈论着产业革新的最新进展;科研人员或正在AI实验室内进行新的技术更迭,每个在浦东的创业者都怀着一个信念:产业创新需要“聚沙成塔”般的积累,既要耐得住寂寞,更要有探索“无人区”的勇气。

强化场景供给打通产业落地“最后一公里”

当浦东汇聚全球智慧、参与国际创新时,一场场强化产业的场景供给配置则在产业园区内展开,让实验室成果快速匹配“大市场”、走到“生产线”。

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浦东打造的首个垂类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力社区积极搭建渠道,让新锐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登上舞台。

“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普遍年轻,团队规模体量也很小,但可能带来的技术非常前沿,因此非常需要像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样的国际顶尖展示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现。模力社区希望为他们搭建舞台,助其去闪耀去发光。”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慧说。

在一片密集的产业丛林,落地场景就是验证技术价值的天然试验场,精准对接是疏通这“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起点。模力社区里,2025上半年举办了33场精准对接活动,推动AI技术向“千行百业”纵深落地:

比如,太翼睿景发布了全栈式医疗大模型基础服务平台,与申康医院共探智能医疗新方案;岩思类脑赋能华山医院科研,持续破解脑机接口技术难题;绘话智能发布中国首款AI主动式陪伴机器人,服务浦东银发族;极豆科技通过自研的座舱大模型,助力宝马、小米智能升级;笔墨AI携手百联集团推动零售智慧转型……

当打通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浦东人工智能产业迎来爆发期,2024年产业规模1637亿元、约占全市40%,推动智算集群、模型算法、高质量语料、软硬件协同创新发展。

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到,在浦东张江和徐汇北杨建设低成本、高智力密度的世界级垂类应用创新集聚高地,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重点园区已经做好新一轮布局准备。比如,张江机器人谷正抓紧建设应用场景体验空间,通过真实场景的设置,让机器人拥有更多展示和训练技能的空间,既让企业有地方验证机器人功能,也让普通市民能与机器人进行真实交互。

根据最新规划,浦东在张江建起了“AI小镇”,由模力社区、人工智能岛、科投大厦等组成,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区输出澎湃动能

在浦东,星罗棋布的特色产业园区正输出澎湃动能,布局早、集聚强,推动了浦东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实力雄厚。数据显示,2024年浦东三大先导产业规模8323亿元,占全市46%,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11.7%。

比如,在集成电路产业,全力建设中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大力发展RISC-V、EDA、硅光等细分赛道,累计集聚集成电路企业800多家、产业人才近20万。全链布局下,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2947亿元、约占全市75%、约占全国1/5。

生物医药则强化“源创首发”,2024年产业规模4099亿元、约占全市40%,在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根据《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浦东在当地现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做文章,提出要立足高科中路规划生物医药“核爆点”。其中,金科路西侧重点布局“创新策源”功能,东侧重点布局低成本的“孵化转化”功能等,并最新落地了上海首个新型同位素药物园区。

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实现“加速跑”,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重点园区,集聚垂类模型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超70家,28款大模型产品已完成备案,落地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近年来,浦东的特色产业园区更是加速向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吸引全球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

面向“十五五”,浦东将坚持把三大先导产业作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更大力度繁荣科创产业生态,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