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配”孵化资源集聚浦东区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专注AI、落地浦东的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关规模达到26.17亿元,LP(有限合伙人)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宁波开投、台州科创、西科控股等,将推动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共建硬科技创新生态合作网络;与此同时,另一家高质量孵化器莘泽正加速推进“概念验证大赛”,为科学家承担试错成本。

在孵化创新的这条道路上,浦东已建设7家高质量孵化器、208家创新型孵化器、1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07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持体系。随着区域孵化密度“越织越密”,“顶配”孵化资源也向浦东聚拢,正催生出全球最前沿的创新成果。

在浦东率先形成“闭环”孵化生态

随着科技创新加速推进,颠覆性技术日渐涌现,但创新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投资人不敢贸然出手。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得在关键节点发力。

“我们其实都是‘前瞻性’地去投资企业,当时不少人会觉得投资过于超前,或者认为项目没有很好的商业价值,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有好的知识价值就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说。

2023年底,中科创星在浦东成立上海孵化器公司,以“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的创新理念,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成果应用落地和前沿未来技术培育,获批成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之一。

2024年,中科创星与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团队开始探讨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商业化的可能性。在完成概念验证后,决定对原集微展开深度孵化,协助该团队于2025年初组建创业团队,现已完成对原集微的两轮早期投资。今年4月,包文中和周鹏教授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制备出世界集成度最高的二维半导体处理器“无极”,未来有望替代传统硅基芯片。

近年来,中科创星旗下基金已在上海地区投资了超过60家硬科技企业,投资总额达数十亿元。

“从在上海浦东成立到最新的基金板块落地,意味着中科创星在上海、浦东的孵化生态基本上有一个初步的闭环。”米磊说,随着基金的落地,硬科技投资孵化会迈上一个新的阶段,“落地两年间,我们也感受到这里的科创生态越来越火,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从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涌现出来。”

来自市科委的统计显示,目前12家在建高质量孵化器,共有在孵企业超过300家,包括36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储备项目330余个。在这一高能级创业群体中,涌现出估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61家,而拥有7家高质量孵化器的浦东,为创业团队从金融投资、产业化落地、出海等方面全链条持续充电。

如科海大楼的XNode创极无限,也是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孵化器,通过打造创新合作生态圈,带动创新企业从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商业模式等多维度实现高质量的海外落地,实现全球合作“朋友圈”的扩大;在位于张江药谷的ATLATL飞镖创新研发中心内,来自全国、全球的创业团队带着从“0到1”的基础性突破而来,在这里让“金点子”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跨越。

随着高质量孵化器的“核能”日益增长,AI大模型、基因治疗、光电量子、大模型、具身智能、芯片设计等前沿领域占比进一步增长,一大批“专、硬、尖”的科技新赛道尖端人才、团队汇聚浦东。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表示,上海市科委将持续赋能中科创星等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根据孵化器不同的专业领域、优势特点、目标任务等,“一体一策”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在浦东顺利“着陆”

高质量孵化器的成功,也带动了一批浦东孵化器向更高标准“前行”。今年6月,上海市科委发布2025年拟纳入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载体名单,21家载体入选。其中,浦东新区新增7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全市1/3,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打造专业化孵化器,培育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如位于周浦智谷内的周浦智谷创业孵化基地自2020年起就开启了产业孵化运营模式。此次入选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将进一步打通“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完整的科创孵化链条。

“我们在周浦智谷内拿出了一整幢楼搭建孵化体系,聚焦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培育创新企业,为孵化企业提供一系列成长所需的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切实为企业在创业初期降低成本,提升创业成功率,加速创新企业成长。”周浦企业集团总经理郑君亮表示,“园区东侧与国际医学园区‘遥相呼应’,西侧毗邻漕河泾浦江科技园等,周边产业氛围浓郁,对周边产业形成优势互补,产业溢出承载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意味着,孵化企业一旦进入加速阶段甚至到产业化阶段,作为张江科学城的重要产业承载区,周边都有产业空间可以承接,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在当地发展壮大。”

目前,周浦智谷创业孵化基地已经集聚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传统孵化模式走了30多年,目前正处于高质量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学习高质量孵化器的模式‘往深往前’更进一步,比如加大投小投早的力度等。”郑君亮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于7月10起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将孵化器认定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大类,旨在推动孵化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从提供服务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转变,标志着我国孵化器发展进入以质取胜、分层培育、精准赋能的新阶段。《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自2023年启动以来,以高质量孵化器为引擎,引领全市科创载体升级,优化创新生态。

作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在浦东,孵化器生态不仅依赖于各大创新平台的资源整合,还通过细化专业化服务,逐步培育并加速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

当孵化器的配置越来越“顶级”,既有为“概念”铺设的试错空间;又有投早投小的基金扶上马,科学家们再无后顾之忧时,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正在浦东顺利“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