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在浦东这片改革热土上,从思拓凡中国科创中心的本土赋能升级,到金桥工厂本土制造的持续拓展,丹纳赫既是浦东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高水平制度创新的切实受益者。我们将勇担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同行者’与‘传译者’的角色,回馈这片始终相信创新、尊重市场、成就梦想的热土。”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说。
如今,丹纳赫在浦东有两座研发制造基地与一处创新中心。近日,丹纳赫旗下徕卡显微系统与金桥集团签约,投资2亿元扩建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完成后,该基地将升级为丹纳赫上海金桥研发生产基地,支持徕卡病理在华60%的业务实现国产化,以更好服务本土客户。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浦东新区以开放的投资贸易环境、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独具魅力的生活环境吸引全球企业家和优秀人才集聚,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给外资带来源源不断的机遇。
从新区商务委获悉,开发开放35年来,浦东新区累计吸引实到外资超过1400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已有约350家在浦东投资项目,是全球最富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热土。截至今年2月,浦东新区历年累计获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484家,占全市47.1%;历年累计认定外资研发中心283家,全市占比47.40%。
制度型开放打开企业增长空间
一季度以来,在浦东,中科飞测、中国数联物流、赛诺菲凯辉、迈图投资、法巴证券、元禾璞华集成电路基金、佛罗伦萨小镇三期、玛戈隆特骨瓷总部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实现规模以上项目开工落地超1000亿元。其中不少就是外资新落地项目。
法巴证券是中国第四家外资独资证券公司。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综合性银行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之前通过独资或者合资形式,在中国市场开展银行、保险、基金管理、理财、消费金融等领域的相关业务。乘着金融业扩大开放的“东风”,法巴决定再次出手布局,以独资形式设立法巴证券,并在浦东注册落地。“上海、浦东对金融行业而言,拥有非常优质的营商环境。在申请牌照等环节上,上海和浦东新区政府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法巴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郭志毅透露,落户后已计划陆续开展相关境内外业务。
1997年在伦敦创立的宽立资本是全球十大CTA管理人,去年2月,宽立资本正式签约落户陆家嘴金融城。短短一年时间,宽立资本在华业务发展迅速——2024年12月,宽立中国获批登记为外商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2025年1月,该机构私募产品完成备案,发售来华后的第一支产品;2025年2月,又分别完成第二、三支产品备案。“我们选择落户陆家嘴,是因为这里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和市场高度集聚,国际化营商环境,监管环境更加透明规范,有政策支持并且多元文化氛围浓厚。”宽立资本中国区负责人、宽立私募基金总经理林涵说。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是浦东一直以来的发展主线。乘着改革的“春风”,不少跨国外资企业立足浦东,找到了在华发展新方向。
勃林格殷格翰高管在多个公开场合都讲过一个“浦东故事”:他们是首家积极参与到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改革试点项目的浦东跨国药企,也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国内CDMO(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产业的外资企业,在张江建立了生物制药基地。
目前,中国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改革试点工作正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开展,旨在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效率和灵活性。作为少数具备参与试点工作条件的合同生产企业之一,勃林格殷格翰方面透露,位于张江的中国生物制药基地也在积极探索扩展服务组合,为生物制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定制化服务,为全球合作伙伴构建稳定可靠、可持续的生物制药供应链体系。
在浦东看未来,将中国打造成为创新中心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浦东布局未来产业,跨国企业近年来频下创新“先手棋”。
2024年,立邦亚太研发创新中心在浦东开工建设,它将承担立邦在中国及亚太区域的产品研发与产品应用研究工作,满足中国及海外市场需求;同年,立邦中国区总部也在浦东启动建设,建成后将更好地统筹立邦在中国的整体运营。立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钟中林表示,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立邦受益于浦东的开放政策和创新环境,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将产品研发、生产落地浦东新区。未来,立邦将持续扎根浦东,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坚实承诺,将全球前沿创新成果引入中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浦东,一批深耕多年的外资企业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而外资企业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早在1990年,西门子医疗就开始将AI技术应用在影像设备中。目前,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20亿高质量医疗数据、350位算法专家。作为最早涉猎AI技术的医疗企业,西门子医疗在位于浦东的上海创新中心内已设立了超算中心,为中国大健康行业源源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满足本土科研临床需求的AI创新成果。“在美国和中国两大超算中心内每天可完成超过1600项AI实验。在中国,西门子医疗以‘精准诊疗+开放生态’为核心,依托自身全球AI能力与优势,实现开放协同。”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介绍道,“中国的超算中心是跟美国的超算中心联系起来的,这里的数据主要来自跟我们合作的临床医院。”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在浦东启用的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作为浦东新区的一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已累计赋能企业64家,孵化相关知识产权87个,助力5家企业获得1.65亿元社会资本投资。
扎根上海深耕中国,与浦东共谋发展
22年前,霍尼韦尔将中国总部迁至张江,上海和浦东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霍尼韦尔带来了新机遇,也坚定了公司进一步扎根浦东、扎根上海、深耕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在2025年浦东新区投资促进大会上,霍尼韦尔成为了“共赢浦东合伙人”之一。“特别是在未来产业上,浦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我们与浦东的多家区属企业合作,落地低碳智慧建筑示范项目,霍尼韦尔的上下游生态企业也参与进来,贡献浦东经验。”霍尼韦尔智能建筑科技集团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延说。
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促使跨国企业扎根中国,在浦东步步升级,共谋发展。
从位于浦东的施耐德电气上海康桥工厂获悉,作为施耐德电气全球最大的空气断路器生产基地,该工厂已承担着全球市场的生产需求。根据最新规划,到2025年底康桥工厂将新增多条自动化产线,打造全球断路器智能制造典范。
近日,新区商务委印发《浦东新区关于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支持措施》,包括加大先进制造业引进外资力度。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围绕浦东重点产业发展布局,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延链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支持在浦东的外资制造业企业增资扩容,推动工厂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升级。加大现代服务业引进外资力度。深入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推进一批增值电信、保税维修、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领域外资项目落地等。
新征程上,浦东新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全球投资者共享浦东发展机遇,并扎实推进浦东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