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12件事让市民受益 上海市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新闻发布会昨天举行,总结了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同时发布《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计划(2024—2026年)》。

2021年以来,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制定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截至2023年底,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左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7%以上。

在总结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本市制定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发展目标为:到2026年底,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左右,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推出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的创新品牌和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具体包括以下12项重点任务(计划)——

公共体育设施全龄友好计划。把全龄友好服务融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全过程,提供涵盖“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的体育健身服务。评选公布儿童友好体育空间典型案例。到2026年底,新增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少于60家。推动制定《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广老年人运动健康档案并跟踪研究。

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计划。为市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评估诊疗、运动干预等服务。打造一批国内先进的体医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创建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流程。支持杨浦区结合运动健康师试点,探索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推广计划。在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开展本市新一轮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支持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合作,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和科学健身指导。

体质监测服务常态化计划。探索深化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体医养等融合。到2026年底,逐步将社区体质监测站升级为“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服务站”,创建一批星级特色站点。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利用课外时间提供内容丰富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帮助青少年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办好MAGIC3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等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定。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

职工体育高质量发展计划。办好“职工”系列品牌赛事。将职工健身驿站纳入政府、工会的民生实事。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置职工健身场地,配备健身器材,培育职工体育社团。

老年人体育服务提升计划。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老年人健身场地和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助老服务。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作用,扶持老年人体育团队发展,办好老年人赛事。

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计划。为残疾人提供科学精准的社区康复体育指导服务。试点和推广“智慧阳光康健苑”,配置适合残疾人的专业健身器材。举办残健融合运动会等赛事活动。

军民融合共享健身计划。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融入双拥工作,支持驻沪部队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双拥杯”驻沪部队军民健身大赛等体育活动。支持退役军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体育服务配送全新升级计划。建立“你健身,我指导”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配送制度,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配送方式,每年完成公共体育服务配送不少于10000场。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计划。持续开展“奋进新征程 运动促健康”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运动健康科普助力计划。打造运动健康科普交流和展示平台。通过上海健康频道、健康云等平台,传播运动健康理念。设立一批“运动健康科普基地”,培育一批“运动健康科普人物”,创作一批“运动健康科普作品”。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