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条“链” 条条要探索商业模式 上海加速推进区块链场景建设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让人“不明觉厉”但推进不算迅速的区块链技术,在上海却保持了“战略敏捷”。

记者从近期举行的质汇“杨数浦”主题研讨会,以及上海市工商联数字经济商会首期“数字经济沙龙”上获悉,目前,包括杨浦区在内,上海已有4个区与上海数据集团接洽筹划区块链建设事宜,61家单位已同数据集团敲定了共计83条区块链的建链需求。

数据集团旗下的浦江数链,是上海城市级区块链数字基础设施,于去年11月16日正式上链。浦江数链首席运营官刘永以他亲历的案例,阐释了区块链的价值。

2021年,刘永所在上海某区块链公司,为河南省一地级市建设“区块链+医疗供应链”项目。我国近年推行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旨在堵住此前“只招不采”等系统性漏洞,明确了中标企业、药品、价格、供货数量等,且规定医院必须“次月底付清全款”。集采改革前,为了25种常用药,该市医保基金每年的支出近1亿元,改革后大幅下降至1800万元。这一过程中,区块链确保了改革的刚性落地。

刘永介绍,“区块链+医疗供应链”项目布局了联盟链,当地医保局、卫健委、医保基金等单位,以及相关医疗机构、药企、金融机构等全部上链。链上所有单位对规则的共识,化为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联盟链与药品集采招标系统打通,并绑定医院与药企间物流系统,链上单位的任何操作,各方均清晰可见且不可篡改。当药品送达医院并完成扫码入库后,系统即进入“付款倒计时”。待次月底,若此前医院未向药企主动支付,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即执行货款从医院到药企的自动划账。如果医院账户内没钱,即触发另一智能合约,由医保基金支付给药企,这一流程以“医保基金直接结算”的国家文件为依据。医保基金次月再与医院核算报销,自动扣除代付款……一系列操作全程无人为干预。

在此基础上,这一区块链项目还延伸到“在线供应链融资”,由银行提供金融产品——药企货物进入医院仓库后,药企即产生应收账款,理论上就能形成抵押物。基于此,药企财务人员的操作界面将自动弹窗,询问“是否申请融资”。如果点“是”,贷款秒到账,无任何手续。这完全颠覆了银行传统的放款规则与流程。

据悉,这一项目第二年即获国家级首批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由于区块链助力实现医保基金领域“不能腐”,当地纪检部门也将此项目列入试点。

区块链如此好用,但除了存证、供应链金融等场景外,鲜见成熟应用案例。为何区块链产业进展缓慢?浦江数链总经理王虎分析,原因在于技术门槛、商业模式、体制改革三方面。其中亟待解决的是商业模式,目前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区块链应用不可持续,必须探索出能让链上各方有长期收益的商业模式。他认为,区块链产业流程与房地产高度相似,但目前缺少“开发商”环节,需着重培育,“深耕医疗、交通等各垂直领域,且深知行业规则、改革方向和应用场景的信息化服务公司,可能是区块链‘开发商’的最佳选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本质上,区块链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动新一轮的机制体制改革。对此王虎有真切感受——部分有志成为区块链“链主”的单位,在搞懂区块链的逻辑并挖掘出具体场景后,反而不愿推进了。原因除了盈利障碍,还在于链上规则往往会突破现行监管要求与流程。

“好在目前上海全市上下推动区块链的魄力很大,各级政府都在鼓励突破。”王虎说。

这样的魄力和鼓励,刘永感受到了。他向记者透露,今年浦江数链已敲定的61家单位83条区块链,条条都要探索出商业模式,集中在医疗、供应链、社会治理、金融等领域,有些是“一业一链”,也有多家金融单位共建一链,“其中民企更是发现机会,61家单位中,民企占了2/3”。

另外,拥有168家会员企业的上海市工商联数字经济商会,近期也将首期“数字经济沙龙”放在数据集团举办,并发布“民营企业上链用链倡议书”。与民企一样积极的还有杨浦区,日前建立数字经济智库,发挥大学、(互联网)大厂资源集聚优势,全力打造质汇“杨数浦”品牌。

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载体,最需要的是高质量数据的注入。在上海,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走出一条从“数据资源”到“数据产品”再到“数据资产”的进阶路,一批“以数营生”的数商迅速成长。据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章健介绍,上海数交所自2021年11月揭牌以来,挂牌产品逾2600个,其中金融、互联网和三大运营商是排名前三的数据产品采购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