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城镇借助风口成为前沿产业新高地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沪产貂皮曾经鼎鼎有名,在海外市场被争相抢购。当时,上海最大的养貂基地就在公认的农业大乡——南汇泥城。1989年顶峰时,泥城一度饲养了万头水貂,当地的对虾、蘑菇、甜瓜、青扁豆等也备受市民欢迎。

20世纪90年代,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养貂业走向衰落。人们意识到,泥城的发展不能只靠传统的农副业和零星的乡镇工业,必须转型升级。但即使最乐观的人也没想到,今天,前沿产业会成为泥城经济的绝对主力,外资、现代新型服务业也开始涌入,而农业在全镇生产总值的占比竟然降到了0.3%。

取代水貂和青扁豆的,是新能源汽车和芯片。泥城如今被称为“特斯拉小镇”,围绕两家整车厂打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市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东方芯港”发展最成熟的一区落在泥城,汇集了积塔、新昇等一批半导体企业。今年上半年,泥城镇规上工业产值达272亿元,同比增长24%,已成为上海前沿产业发展新高地。

如此大跨度的跃迁,何以实现?2003年临港新城开发建设、2019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2021年浦东引领区建设大幕全面拉开,有人说,站在这个风口,似乎换谁都能“起飞”。

不过,想要“飞”得更高、更久、更远,仍要下不少功夫。记者调研发现,泥城镇不仅配合国家战略做好服务,还在基层政府权限范围内应势而谋、主动作为,形成了一些具有样板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经验做法。

理解风口才能更好借势

临港开发之前,泥城的乡镇工业已小有名气,压力容器、船舶、五金等行业欣欣向荣,人民村被誉为“东南第一村”。但以发展的眼光看,零散的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没有核心创新技术,无法长久提供动能。

上汽整车厂项目入驻后,泥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为保证土地供应,泥城首次进行大规模动迁。其后,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跟随上汽的脚步来到泥城,更多本地小工厂关停迁离,城镇化进度加快,村民们集体“上楼”释放出大量劳动力。泥城镇规建办主任张燕华回忆,第一波动迁潮过去,乡镇企业数量虽大幅减少,泥城的经济总量却呈现“几何式的增长”。

在风口,就要顺风走。可以说,泥城很早就尝到了“链主”企业带动效应的“甜头”;本地人也早早完成了生活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这为日后顺利承接临港新片区成立后新一轮的产业导入打下了基础。

特斯拉超级工厂落地后,泥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去年全国生产的新能源车中,每7辆就有1辆是“泥城制造”。泥城果断调整产业布局,以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为主要定位,开展“链式招商”,目前共集聚了相关企业29家。

“和上一轮汽车产业招商不同,围绕临港新片区更高的定位,这轮招商更侧重产业链高端、创新环节,包括三电系统、算力算法、氢能等领域。”泥城镇经发办主任黄烨玮说。

对国家战略的准确理解,让泥城在风口更好地借势。现在,泥城的汽车产业链上游不再只有内外饰、常规部件企业。得益于此,特斯拉上海工厂实现了超过95%的零部件国产化率,泥城也拥有了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的成熟生态,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增长空间和可能。

基于同样的思路,新片区成立后,泥城推动产业向“2.5产”升级,紧挨产业区打造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创新创业带,培育研发、销售等功能,现已有几家企业准备上市。有证券公司嗅出商机,甚至主动跑来泥城注册,希望为这些“潜力股”提供服务。金融机构的主动靠拢,侧面证明泥城产业结构正迈向高端化和集中化,也填上了泥城在生产型服务业方面的一块空缺,使产业生态更完整。

土地紧张更要提前布局

近年来,泥城镇配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各开发主体,顺利完成征收动迁、净地腾地等任务,加快了产业项目的导入速度。泥城镇镇长朱敏表示,几轮大规模出让后,镇里为新项目腾出不少空间,镇属工业园区还有近800亩产业用地待开发。

但剩下的多是产权归属复杂的地块,动迁成本过高,空间紧张的问题日渐凸显。朱敏说:“如果不提前布局,等过几年土地供应跟不上,泥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

风口的风再大,没有承载空间,也带不动发展增量。随着产业结构明晰、集中度提升,泥城已针对性地启动腾笼换鸟工作,劝离、清退了一批不符合导向的企业,围绕闲置厂房开展招商。镇属红宝石园区转型升级为中汽联(临港)全球汽车零部件创新中心,招引19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原先的百岁物流低效用地,通过引进延锋国际座椅公司实现转型升级,今年预计产税1.5亿元。

朱敏透露,泥城正考虑推出可操作性强的统筹一揽子方案,形成一套政策组合拳,提升企业自我转型积极性。

构筑生态形成持续发展

“双区叠加”的国家战略支持下,泥城获得自上而下的大幅度资源倾斜。镇经济职能部门的干部们近来却感受到一种新趋势:这几年,各地都不停地推出惠企政策,泥城政策高地的优势没有以往那么明显了。

没有一个风口是永恒的,练好内功,才能在风停之后继续行稳致远。

因此,泥城更聚焦于构筑良好的产业生态和氛围,以期形成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镇产业布局经过精心规划,既要扩大企业“朋友圈”,还要孕育创新“核爆点”,带动产业链向更全更高升级。

另一方面,虽然有些地方的直接补贴、奖励政策力度甚至可能赶超了临港新片区,但新片区在“五自由一便利”领域的创新制度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朱敏发现,在金融服务、外汇结算、数据流通等领域的支持,才是大体量、高能级的企业真正看重的,这也是“双区叠加”支持下泥城最大的优势。“作为基层政府,我们的职责就是做好与企业的政策对接工作,让新片区的政策更深入全面地赋能泥城的生态。”

此外,产业导入使得大批高端人才、企业职工涌入泥城,让他们安居乐业,也是构筑良好产业生态氛围的重要环节。

泥城不断引进匹配需求的商业配套,升级消费场景,形成了南有万达广场、北有鸿音和宝龙广场的商业布局,辐射力强,周边几个镇的居民都把泥城当作消费休闲首选地。今年上半年,泥城第三产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泥城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尝试以“微创新”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在全市范围内首创性地成立3个公租房居委会筹备组。有了居委会,公租房区域内1.5万居民就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人’是发展的根本。我们希望为‘新泥城人’营造归属感,让他们逐渐融入本地。”朱敏说,“真正扎根泥城后,他们能为泥城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实现持续发展释放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