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暖·光》十一月首演 书写工人新村七十余年变迁

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话剧《暖·光》以上海工人新村为题材,书写一个时代的记忆和城市的变迁,11月8日至9日将在YOUNG剧场(上海杨浦大剧院)首演。前天,主创见面会在杨浦228街坊举行。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它帮助工人们告别棚户和“滚地龙”。当时能够入住工人新村的人,大部分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拖着平板车,载着不多的家当,带着一路欢叫蹦跳的孩子们搬进新工房。楼房崭新,花园葱绿,每一楼面都有自来水龙头,有抽水马桶卫生间,有合用厨房洗澡间,二楼以上是木质地板,推开窗便是灿烂阳光……

《暖·光》由管燕草创作,她是从工人新村成长起来的国家一级编剧,她的父亲是工人作家管新生,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导演石俊也是从工人新村走出来的戏剧博士。《暖·光》通过师兄弟两家人在建造、扩建、改造工人新村中的起伏,展现主人公搬入、搬离、再搬入工人新村的人生经历,谱写一曲工人新村的歌谣。

曾在工人新村生活过的评论家毛时安,复旦大学教授、杨浦区作家协会会长陈思和对《暖·光》给予关心与指导。毛时安认为,该剧以艺术手法展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切实改善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举措,题材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正当其时。陈思和提出,工人新村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怀旧,更有象征意义——新中国成立,工人才有了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创作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塑造,突出工人新村的特殊意义。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谈到,《暖·光》肯定是给上海人看的,但也是给外地人看的;是给在工人新村生活过、有深切怀念的人看的,也是给不了解工人新村的人看的,更是上海的一段历史文脉。

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城市,曾涌现出一批反映工业和工人生活的佳作,但近些年此类作品相对稀缺。在话剧《暖·光》中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