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昨天,第二届周浦羊肉文化节开幕。两天前,第十五届张泽羊肉美食文化旅游节开幕。与此同时,第十六届上海庄行伏羊节已持续了十多天。
每年一到七月,上海与羊肉有关的节庆数不胜数,而与羊肉制作技艺或是羊肉食俗有关的地方非遗项目亦不少。上海,一个从来不大规模产羊的地方,为何这么能吃羊?
传统烧制力求清爽
和北方人冬季吃羊暖身一样,上海吃羊也有一个近似的道理:夏令进补。
记者采访发现,老一辈之所以普遍留下这一传统,主要是因为长江以南地区三伏天闷热潮湿,此时服用性热的羊肉,可以把体内的寒气和湿热逼出来,起到食疗的作用。因此,上海的羊肉吃法上力求清爽,大多数以白烧为主。而烧羊的“副产品”——一锅清亮的羊汤,也常常喧宾夺主成为食客的心头好。
上海的羊肉馆子选用的基本上是来自苏浙、一年半龄的羊。羊没有区别,决定口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锅上。
寿新明是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泽羊肉制作工艺的唯一继承人。作为张泽羊肉的代表,他家的羊肉延续了张泽地区传统羊肉烹饪方式——木桶烧制。木桶加上木柴,“以木烹羊”的背后,既是这项非遗技艺的核心,也是羊肉酥烂的根本。将新鲜宰杀的羊肉放入木桶中,用木柴、土灶炖上3个多小时,直到底汤熬成乳白,油脂滤去后,只剩羊肉香。
庄行的羊用大桶烧制。每一只羊必须单独用锅,下锅后只能加一次水,水量必须精准。“加多了汤就淡,加少了味道不能完全融入……”李记羊肉的掌门人老李告诉记者。
庄行羊肉出锅后,往往表皮油亮,原因在火候上。老李说,快火急煮之下,羊肉入锅三小时捞起,肉是酥的,皮是亮的。至于调料,对不起,没有。锅里只有羊、自来水,再加上锅底的一把柴火。
周浦煮羊的锅更有意思。开了50年羊肉馆的黄大哥,是非遗周浦羊肉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在他家后院的柴房里,矗着一口一人多高的大铁锅,里面可以一次性烹10头羊。黄大哥说,自己的烹羊技艺是从祖辈手里接过的家传,核心要义就是柴火加持、文火慢熬,至少要熬10小时,直到把羊肉的皮肉熬出肥而不腻的口感。为了保证品质和口味,黄大哥羊肉馆每天只能烹饪10余头羊,“够150—180人食用”。
郊区风俗凌晨吃羊
上海郊区有凌晨吃羊的风俗。凌晨4时,天还没亮,松江叶榭镇早已炊烟袅袅。在松江叶榭镇有一条“羊肉街”,当地人习惯清晨捎上三五街坊老友,再点盘烂糊羊肉,挤在苍蝇馆子里吃得满头大汗、畅快淋漓。
在周浦黄大哥羊肉馆,“羊肉已售罄”的牌子早上8时就挂起来了。每天凌晨3时一刻,黄大哥羊肉馆的门口长廊和内院12间大小包房就已坐满了人。
食客遍及宝山、嘉定、浦东、闵行等地,秉持着“凌晨吃羊既符合传统规矩、又格外凉快”的原则,最后一桌食客一般会在7时前拍着肚皮离场,临走时还要给家人外带一些。“有时候天还没亮,羊肉就卖光了。”黄大嫂说。
白天,黄大哥羊肉馆格外清静,只有黄大哥一人,在后厨忙碌着切肉、劈柴、熬煮,为下一个热闹的凌晨做准备。
近年来,在食客的要求下,庄行羊肉的品尝时间被越拉越长。早市、午市、晚市,任何时候来,都能吃到地道新鲜的羊肉。有两年,就连庄行伏羊节的开幕式都是放在傍晚的,这让吃羊肉不再只是本地人或者退休阿姨爷叔的专利,普通上班族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羊肉的魅力。
周边项目不断丰富
靠一个羊肉节能否盘活地方经济?以当前上海各“羊肉主战场”的实践来看尚不明朗。不过,以羊肉为核心的乡村全域旅游,却在形成气候。
周浦羊肉文化节期间,周浦镇设计了互动拍照打卡、趣味游戏体验、抽盲盒赢奖品、逛逛文创集市、现场品鉴羊肉、吃货护照趣味打卡等环节,把“吃羊肉”这件事情的周边项目做得无比丰富。周浦镇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当地拥有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资源,还有周浦花海这块“招牌”,未来均有望与羊肉文化节联动,形成整体旅游风貌。
松江叶榭镇为了做强羊肉产业链,将“羊肉街”彻底改造,并推出了“连点成线”的全域旅游地图。现在,食客在张泽吃完羊肉,还能去家绿彩虹农场体验采摘,到八十八亩田住一晚乡村民宿,参观大米文化体验馆,到花卉基地选购绿植……乡村体验日益丰富。
庄行镇十多年来首次尝试将咖啡、音乐节等元素和羊肉、蜜梨等看似格格不入的农家味道结合在一起,效果也不错。一名奉贤本地年轻人表示,从小吃到大的庄行羊肉,现在配着蜜梨风味的拿铁、白酒风味的美式,魔幻又“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