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政府网站消息,5月31日晚,来自湖南的民族舞剧《热血当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角逐舞动长宁·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热血当歌》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后的故事。热血青年田汉、聂耳、安娥在目睹民众在苦难中挣扎、国家的内忧外患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文艺作品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最终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唤醒民众。
《热血当歌》总导演之一马波说,剧中展现了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各个阶层人物的状态。“他们将个体生命投入滚滚的革命浪潮,用热血书写了进步青年的追求与担当。我们想让观众读懂先辈们的选择。”
总导演之一李世博用“倒退”的舞蹈动作暗示着抗日救亡的急迫性:“倒退的舞蹈动作能让人感受到民族的命运始终处在‘倒计时’的状态,我们为最后的爆发设置了铺垫。”随着小报童和聂耳的相继死去,被压迫的人们终于发出了“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吹响了抗日的号角。
在戏剧构作上,《热血当歌》以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等重要抗战事件为时间主线,并在主线剧情中插入三场“戏中戏”,呈现《卡门》《扬子江暴风雨》以及《风云儿女》三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第一场“戏中戏”是1930年6月,田汉根据法国小说《卡门》进行改编,创作出同名戏剧作品。舞剧插入这段“戏中戏”,不仅塑造了向往自由的现代女性形象,还表达了田汉对中华民族实现自由、平等的渴望。
第二场“戏中戏”是1934年5月,聂耳和田汉共创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描绘码头工人与日军进行殊死斗争的动人故事。舞剧巧妙运用舞台装置里的绳索,借助牵、拉、缠、拽等肢体动作,呈现工人的艰苦生活,并以他们为国捐躯的壮举感染观众。
最后一场“戏中戏”则再现了1935年田汉编剧的《风云儿女》,当最后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时,演员们一步步走向舞台最前端,将全剧推向高潮。
“比刀剑更锋利的是正义的笔尖,比炮火更激昂的是热血的旋律。抗日救亡是一个宏大的题材,《热血当歌》主要呈现了青年在文艺战线上的奋斗。三场‘戏中戏’让角色的刻画更为丰富立体。”编剧冯必烈说。
“这部作品的主创都是‘80后’‘90后’,舞台上的演员很多都是‘00后’,他们跨越时空的演绎感染着台下的青年人。”《热血当歌》艺术总监、湖南省歌舞剧院董事长杨霞说,“《热血当歌》上演以来的最大收获便是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我们演出的购票者85%都是年轻人,国歌奏响的时候,他们常常自发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