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政府网站消息,“十四五”时期,通化市文旅产业在以破茧成蝶之势,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旅产业强市迈出了大跨越的一步,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公共文化服务“国字号”品牌创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成果丰硕,文旅产业朝着千亿级目标稳步前行……“七色之城 康养通化”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
“十四五”期间,通化市创新打造公共文化“悦空间”总分馆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这一“国字号”项目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条块化服务模式,构建起“图书馆+文化馆+旅游服务+全民健身”多元化服务功能的“四位一体”共建体系。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新阵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21个“悦空间”分馆,完成59个乡镇分馆挂牌和制度建设。2025年,新建华润希望小镇“悦空间”分馆、通化市图书馆龙兴里特色分馆建成运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十四五”时期,完成玉皇阁文物保护修缮、洞沟古墓群保护修缮、罗通山城安防系统工程等11个重点文物项目。有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1处重要遗址——通化攻坚战遗址群。围绕榆林镇、兴林镇等140平方公里区域开展东北抗联遗址调查,登记近1.6万个点位。2025年9月,吉林省第三届红色旅游节在通化成功举办,发布“杨靖宇将军抗联路”东北抗联文物主题游径。
积极做好高句丽历史文化“正本清源”,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高句丽考古研究”项目,联合省考古所、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专业机构与高校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成功举办“好太王碑建立1610年暨高句丽申遗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集安)大会等大型活动。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壁画艺术馆”建成开馆。
“十四五”期间,通化市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城十线百景千亿级”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整合组建市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全面启动文旅千亿级产业攻坚行动。
随着通化冰雪产业示范新城、吉旅万峰通化滑雪旅游度假区、佟佳江旅游度假区、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通化老城·龙兴里、华润希望小镇等一批大项目建成运营,市本级核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55家,数量同比“十四五”初期增幅57.1%。佟佳江旅游度假区、集安鸭绿江国门景区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吉他文化街区、佟佳江旅游度假区、通化老城·龙兴里、参乡水街成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集安市、东昌区获评省5A级景区城,全市景区城(镇、村)获评数量占全省总数四分之一。
多项创评实现“从零到一”的历史性突破,吉旅万峰通化滑雪旅游度假区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吉他文化街区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通化老城·龙兴里获评全市首家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西夹荒旅游度假区获评全市首家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振国壹号庄园、云岭野山参风景区获评首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基地。
2025年9月,沈佳高铁沈白段正式通车,构建“空铁联运,通达四海”的大交通格局。通化文旅联合中国旅游出版社,发布《坐上高铁游通化》旅游攻略图书。沈佳高铁沈白段开通首个国庆假期,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96.09万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4.98亿元,酒店住宿同比增速46%,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沈白高铁呼啸而过,载来八方宾客;文旅产业千亿蓝图,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通化市正以文化为帆,旅游为舟,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千亿级产业发展新画卷。
